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近年来受到广泛争议。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普查后的数据从一个较长的时期(1952-2006)考查了通货膨胀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具体检验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的因果关系,分析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效应。文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绝对加速效应要弱于相对加速效应,而近年来的数据又显示,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的绝对效应与相对效应变得明显。文章进一步证实了弗里德曼(1963)的论断“通货膨胀总是货币现象”。  相似文献   

3.
2009年11月,我国的CPI在这一年中首次转负为正,这一变化引起了广大人民的高度关注。为了探究CPI这一对人们日常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的指数的变化原因,本文以建立总体回归模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计量方法,得出了名义有效汇率、M2(广义货币)和国外进口商品价格这三个因素对于CPI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这三个因素的某些相邻期数之差也会对当期的CPI起到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货币学派的货币主义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货币主义的一些主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但其在推动央行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稳定金融环境等方面部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出现了大幅度调整,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强劲、贸易顺差增加。因此,国际舆论就将中国出口的强劲增长与人民币低估联系起来,认为人民币低估是导致中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其实,中国的商品出口到底是否须依赖人民币贬值,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否适当,中国商品出口强劲的原因。都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运用计量模型来加以回答。  相似文献   

6.
通常大家把货币供应增加当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因为物价上涨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过观察分析2004-2007年、2007--2008年以及2009-2011年的CPI运行与货币供应变动情况发现,它们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固定唯一的关系。这几段时间里,货币供应增加既可以对应着CPI上行的现象,也可以对应着CPI温和平稳的表现。因此,从货币的角度不是理解当前CPI表现的好的线索。在相同的观察时间里,还可以显示出与CPI相关联的另一条逻辑存在,即国际粮价上涨,经由国内粮价传导至食品价格,最终推动CPI上行。这条解释线索与非货币相关。正如作者所观察分析的,无论现象的关联,还是逻辑的推演,它在各个环节上都是成立的。并且它不仅可以解释当前CH的上行,也可以解释它的下行。理解当前CPI的要点不在货币因素,而在非货币因素。  相似文献   

7.
实现物价稳定是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名义锚有助于货币当局建立货币政策信誉,增强其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汇率目标制、货币供应量目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三种主要的名义锚。名义锚的演变历程表明,名义锚的选择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名义锚的选择更加关键和复杂。选择哪种名义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金融状况和背景。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方法(ADRL)进行共积分析来估计我国的货币需求,并由此得出了三方面的结论:一是实证分析表明,广义货币需求量M2、国民收入、国内利率、非官方汇率溢价(作为外币利率的替代)间存在唯一的共积,具有稳定的长期关系;二是尽管1980~2002年间金融和汇率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国的货币需求还是稳定的;三是为了增加金融储蓄或货币供给量,应改变金融和外汇市场的扭曲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方法,利用1996年1月到2010年3月的中国样本分月度数据,对货币供应量、资产价格与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检验方法上,本文使用了单位根、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中现金M0为平稳数据,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上证指数和CPI都是一阶单整变量。CPI和M1、上证指数和M1的Johanson检验均显著,说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上证指数的增长、CPI的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也与大多数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相一致。在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的因果性关系方面,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与资产价格的关系甚为紧密,两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从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指数的因果关系看,两者之间存在CPI到M1的单向因果关系,这与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从CPI运行趋势看,2013年CPI已经进入上行周期,根据历史经验判断,中国CPI的上行周期一般持续两年左右,且周期的高点会在第二年出现,因此,预计2014年物价上涨压力比2013年略大一些,CPI走势将呈前低中高后低的倒“U”型演变。中国将在2014年逐步推进大宗商品价格市场化改革,CPI通胀率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上行。即便如此,由于我国政府对物价调控一向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经验,加之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偏快局面,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因此,2014年整体通胀压力将处于可控范围,CPI涨幅将在3%-5%这一温和上涨区间的下限上方运行,并可能在二季度达到最高点。物价上涨是跟老百姓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一项经济现象,尽管涨幅仍将处于可控区间,但低收入群体对于物价上涨仍然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其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 ,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 ,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偷窥学     
数字很枯燥,建立在数字基础之上的经济学,似乎也很难让人获得有趣的感觉。为了对经济大环境和大气候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估和预测,经济学家往往会动用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股票指数、失业率、就业率、货币供应量等等以数字为核心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周焕琴 《现代经济》2009,8(3):59-60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蝴蝶效应”将被演绎的精彩绝伦。2007年,我国CPI指数4.8%创下近十年新高,同时许多其他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也都创出了十几年新高,全球性通货膨胀开始蔓延。此外,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辐射。使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并多少让人联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我国将面临既要确保经济较快增长又要平抑通胀的重大挑战。时值改革开放30年之际,在全球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背景下,2009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艰难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年,顺利渡过这一难关,必将促进中国经济在今后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弗里德曼假说。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减缓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加剧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货币供应量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货币供应量变动能够引起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而且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动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的货币政策情况来看,我国政策有很多问题存在非常尖锐的争论.其中我们现在到底面临通胀的压力还是紧缩的压力?这个问题面临着非常矛盾的判断.本文分析了中国货币的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原因和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于股市,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对我国股市价格波动与作为货币政策重要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股市价格对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影响程度不同,M1对股市价格影响最大.但反过来股市价格则对M0影响最大,对M1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市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将其纳入必要的监管范围,减少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大量投放,信贷和货币供给量也快速增长。本文认为经济偏热、货币供给的快速增加以及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共同点燃了这轮物价上涨的引擎,并且分析得出此轮通货膨胀只是结构性的,物价的全面上涨尚未到来。  相似文献   

19.
资产价格的膨胀与波动频频引发金融危机并造成经济的大规模衰退,对此,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资产价格的波动进行干预成为日益关注的理论问题,而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是这一问题的重要节点.基于中国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数据,分别对整个时期和特定阶段进行协整分析,得到不一致的结论,表明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存在着不显著性和不稳定性.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应采取关注,而不是盯住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合考虑了加工贸易模式下汇率变动对进口中间产品价格和最终产品出口价格的双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汇率传递模型作了改进,根据改进后的变量关系构建了VAR模型,利用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估计了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我国商品出口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发现传递程度在短期内比较显著,而在长期内明显减弱。另外还发现,成本变化对出口价格影响较大,需求变化对出口价格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