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一个包含劳动力错配的三次产业非平衡发展模型,再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部门生产率向发达国家收敛的路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中国部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不同于国际经验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收敛而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被动式收敛"特征。本文分析表明,中国存在严重的劳动力错配,导致过多的劳动力被滞留在工业部门,而服务业部门吸纳本地就业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这是造成中国现实与国际经验背离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中国31个省份1997—2013年面板数据的计量支持。该结论的含义是,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经超过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变化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的高级化阶段,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提升工业部门生产率仍将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能否实现向发达经济体持续收敛的关键。相应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消除劳动力在产业间自由进出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2.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以新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为基础,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一、新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两类因素:一是投入的增加;二是效益的增高。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一是增长效率高,主要表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贡献率高;二是具有很高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各种产品及服务质量高而成本相对较低;三是通货膨胀率相对于经济增长率较低;四是环境污染面小,污染率低。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革命与生产率悖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息技术革命无疑是人类经济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技术进步,但是统计上的观察表明,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经济不仅没有得到更快的增长,而且与此前的年份相比,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增长水平反而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理论上,一般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生产率悖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悖论的几种解释进行考察和评析,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Laspeyres分解法的中国碳生产率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动的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约束生产的现象开始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本文运用Laspeyres分解法对中国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解析,并以2000~ 2010年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碳排放结构变动、低碳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波动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低碳技术进步是驱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碳排放结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行业部门碳排放空间不足是导致碳生产率增长缓慢根本原因.从行业角度看,各部门碳排放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变动贡献程度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有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例如奥肯定律)认为:经济的增长会拉动就业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实情似乎和相关理论是不一致的,而呈现出经济高增长,而就业却越来越难的现象,这不能说明现有理论的错误,而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国情不符合现有理论的假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产生"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原因,探索促进就业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省区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绿色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中国省区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省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这主要由绿色技术进步推动。通过对工业增长源泉的分解发现,中国省区工业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基于上述结论,并结合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计量结果,从增强创新能力、发展对外经济、壮大工业企业和加大治污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省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了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物质投入外包和服务外包比率,并以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不同形式的外包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后考察了外包对生产率影响的行业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工业行业中,外包有利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大于物质投入外包:高技术、低开放度以及大规模行业中国际外包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有两个原创性贡献:一是区分了物质投入外包和服务外包对中国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差异;二是发现行业性质影响国际外包对生产率作用程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张惠强 《中国石化》2000,(10):17-18
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在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共同作用下表现出一种“一高三低”的新状态:即经济出现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财政赤字,且持续 9年多,迄今没出现衰退迹象,这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因而相对称为“新经济”。后来,“新经济”被引申开来。按照美国《商业周刊》的解释,所谓“新经济”就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是“市场+制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经济。 欧洲新经济起步较美国晚,差距较大。如在支持高增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欧洲尚未…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代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切均需付代价。经济增长同样需付代价。然而,是以高代价换得短期的飞速增长的“高效经济”还是以低代价赢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大问题。改革几十年我们为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粗放型、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局限性;要实现真正的低代价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就要为其寻找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这真实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贡献率,提高管理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经济质量,而这一切只能依靠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依据西部地区1990~2010年的能源产量和工业SO2排放量数据,将西部地区分成能源富集区和能源贫乏区以及高SO2排放区和低SO2排放区,初步分析了各分区内经济发展质量差异;然后通过构建西部分省区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对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西部地区要素贡献率分解核算.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但是资本和能源对西部地区能源富集省份经济发展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没有完全摆脱资本推动型的增长路径;而劳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则为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此外,不同能源开发程度和环境质量特征的省区对西部整个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和增长率的要素贡献率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近来,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有不少见解,但其中有些认识,我认为有所误解,需要予以澄清。一、不能把外延的增长与内涵的增长看作是相互排斥的经济的增长归根到底依靠两个途经:一是增加劳动者人数,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两种增长方式的区分是理论上的抽象,二者并非彼此排斥。外延的增长可以包含内涵增长的因素。例如,新建一个技术先进的企业,如果与该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是内涵的增长。但由于新建的企业吸收了新的劳动者就业,这种内涵的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外延的增长。在一个企业里,生产的增长有时可以…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近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但其收入分配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定量评估明显不足,尤其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 and Restrepo(2018a)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引入高技术与低技术两部门分类,推演人工智能技术的收入分配效应,结合中国2001—2016年全国及省级层面数据,分类测算其劳动收入分配的岗位更迭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结果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在引发劳动岗位更迭的同时,非对称地改变不同技术部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分配,诱致高、低技术部门劳动收入差距年均扩大0.75%。②人工智能技术的岗位更迭效应倾向于在低技术部门通过自动化扩张、在高技术部门以新岗位创造方式,加剧收入不平等,而生产率效应存在门槛特征。③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和非技术密集型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更为突出,且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大。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收入不平等的冲击,政府应健全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障制度,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人机协作和收入平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与就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衍生出两组假说:“技术创新破坏就业假说”与“技术创新创造就业假说”。本文立足于制造业,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建立了技术创新、就业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就业在制造业企业发展中是一对共生体,支持“技术创新创造就业假说”。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水平与就业质量始终与制造业企业发展显著相关;劳动生产率越高,制造业就业结构越倾向于高级化;技术创新与就业的交互作用在选择走高质量发展路径且劳动生产率高的制造业企业中最显著。  相似文献   

14.
长期经济预测和中国财政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长时期,高增长我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高增长期,在2011年有所下滑。很多部门和专家预测,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有可能比2011年还要低。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未来高增长的格局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15.
一、如何确保低通胀下的高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与维持经济增长的矛盾,似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韩国在起飞时期,经历了高通胀、高增长的阶段。美英等西方国家,在六七十年代则受到了高通胀、低增长即滞胀的困扰.日、德曾一度创造了低通胀、高增长的奇迹,可在1973年经历了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便陷入了滞胀的困境。我国在改革二十年来,也已数次经历了通胀与增长矛盾的两难选择。1979年针对“洋跃进”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政府开始了全面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1981年财政赤字减少,经济增长率下降,但随后三年经济快速回升、经济过热浪潮…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增长机制看.中国25年来的GDP属于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大致在9.65%以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要素投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TFP)。上世纪60-80年代,经济呈增长趋势,但TFP贡献要相对弱一些;改革开放后,因为理顺了经济增长的机制,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而TFP贡献更大一些,80年代后超过50%。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通过机器取代手工劳动,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集中化和利用规模经济性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如果从投入与产出的直接经济联系看,生产率客观地可以区分为劳动、资金、土地、技术、自然资源等各种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人们看到:资金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作为工业化过程中最主要的要素生产率,在特定阶段上会发生严重的相互排斥。一个简单的关系式:采用大机器,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本文运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实证考察了我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基本上属于"资本投入型"的经济增长;1992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出逐年递减效应;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相关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现有职工3.15万人,年产钢400万吨.1990年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达184吨钢/人·年,居全国之冠,比1989年全国钢铁企业平均实物劳动生产率高9倍,产值劳动生产率超过9.5万元/人·年,比1989年提高25%;1990年实现利税达18亿元.宝钢的劳动生产率何以这样高?笔者最近到宝钢考察,觉得有以下几条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一、就业体制新宝钢明确要求企业劳动力必须精简,不能搞迁就照顾就业,宝钢职工子女的就业统由上海市和区政府劳动部门组织解决,社会可以使用他们提供的积累资金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避免像全国许多城镇那样由企业包揽安置就业,当解决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生矛盾时,牺牲劳动生产率,为安置而安置的做法.新建城镇和企业应该学习宝钢的这条经验.  相似文献   

20.
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对优化产业结构和平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信息产业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使得中国技术进步的变化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