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丹 《活力》2006,(6):111-111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言文。这些文言文流传千古,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适应新世纪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数量,这些被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品,它们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们是人文思想教育的素材,它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  相似文献   

2.
叶友丽 《价值工程》2011,30(17):292-293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情况比较常见,学生主动学习性不强。借助工具书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加强文言文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例证法谈一谈工具书在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攻城拔寨"过程中的作用。为更新文言文学习观,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许环环 《数据》2022,(5):150-15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印记,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代表,是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还有一直传承至今、备受人们关注与认可的民族精神。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将传统文化与教学领域相融合,借助传统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校园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精神需求得到满足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4.
陈双 《活力》2005,(6):111-111,110
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所记录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了神奇和美的力量,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其中有风骚并举的《诗经》和《离骚》,有闪耀着思想与理性光辉的诸子散文,有风格各异、人物鲜活的历史散文,更有辞彩纷呈、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它们如清流,如急湍,不知滋养了多少中华儿女。从众多优美的文言名篇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加辉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继承的主要途径就是文言文教学。进行文言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反复诵读来感悟文中蕴涵的情感美、艺术美,从而受到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5.
王志云 《民营科技》2012,(7):114+213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文言文教学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乐读、熟读文言文的名篇中,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司福春 《数据》2022,(6):129-131
历史是我国在几千年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我国特有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既是传承,也是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满足学生文化需求与对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注重历史育人价值的体现与利用,让学生在树立正确观念、拥有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同时,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到世界各国角落,让我国的文化拥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发展中占据一定地位与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一直以来也都是秉承着这个国风在前进,所谓家风清则国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家训,家风,有可取的地方,也有该摒弃的地方,在整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种文化底蕴.社会在发展进步,如今的新时代却面临着家风的传承,建设上的问题,所以为了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回归,传承家风建设成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郑书洁 《活力》2014,(10):44-45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艺术。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入校之前没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有学生有机会接触正统的艺术知识和活动,有些学生甚至从小学开始就没有正规地上过音乐课。让戏曲艺术走进中职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传承戏曲文化,促进对学生的素养教育,丰富中职音乐课堂的内涵,还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养,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族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民族精神和民族理念的传播不可或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尤其特殊的表现和存在形式,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传播载体,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魏晋智 《数据》2022,(6):159-161
立德树人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优良传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和育人价值,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育人水平,加强初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本文将基于立德树人视角,深入分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以创新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更能促进中国人的文化觉醒,符合年轻一代的喜好,使传统文化传播焕发新的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能拓宽传播渠道,加快传播频率.同时能带火相关文创产品,提升文创产品的经济学价值,完善文化生态产业链.  相似文献   

12.
高师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学习舞蹈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对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将地域文化与高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有机结合,使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家政府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各个省份各民族历代传承的文化瑰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了解与保护。其中,古村落乡土文化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由于当今现存的古村落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影响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等价值,这些古村落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凝聚民族文化的纽带,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对文化瑰宝的保护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形式中引入人工数字技术,即将古村落文化与人工技术结合,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弘扬传统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刘朝晖 《民营科技》2009,(11):56-56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和学生都头痛的模块,枯燥无味是课堂的最大敌人。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应该要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师范类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传承和保护人类文化瑰宝的信息资源中心,师范类院校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建好特色馆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古筝亦是民族乐器的瑰宝,其外形古朴典雅,音色细腻优美,韵味别具一格,演奏技法的丰富多变使其在民族器乐领域占居重要地位,是雅俗共赏的奇葩。特别是近年来,古筝演奏和教学及其艺术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除专业音乐院校外,高等师范院校也纷纷将古筝演奏这一专业纳入了教学体系,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深邃的内涵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弘扬古筝艺术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及学校培养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人才。所开设的古筝主修、选修课目的明确: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方法、古筝教学方法;提高自身艺术素质及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以便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族  相似文献   

18.
蔡景 《东方企业文化》2012,(15):121-122
一个名族的文化传承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名族的灵魂与血液。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以惠东渔歌与疍家历史文化为例,阐述其历史文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篆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标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民族凝聚的奠基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如果断代,就等于一个民族失去了根基,那些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也将消失。目前职业高校因就业的要求,在对文化遗产的教育力量显得有些薄弱,导致学生对文化遗产学习和保护意识不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缺乏亲切感、认同感,人才的匮乏和智力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成为传统篆刻艺术的“瓶颈”。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这个文化遗产的传习地,让学生们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感受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仅靠保护、继承是不够的,还须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很难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假如不加以创新和变革,就慢慢失去生命力,就很难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持续活力,提升传统文化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延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各个民族的也在自己的发展当中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文化历程: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是人们在自己民族的生活当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其经历了时光的磨砺,延续并发扬了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精神文化。这直观地反映出了舞蹈文化的多样性,或高昂、或含蓄、或细腻的舞蹈音律和肢体语言,向世界展现出了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然而,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在后续的传承和发扬当中,遇到了各种的问题和难度,严重地影响了舞蹈文化的传承,所以,要加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析,让民族舞蹈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文章主要针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特点,分析讨论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研究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