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坦率的承认,利益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利益问题是其关心的核心问题,对农民利益问题的关切是马克思经济学创立的最初动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利益使得农民转移到城市成为工人,维护自身利益是农民参加革命的首要动因。列宁认为,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联合的基础是共同利益,无产阶级政权要维护工农利益,要充分利用农民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实践中也非常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保护好农民的利益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歧视逐步减少,农民利益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
旷爱萍 《发展研究》2013,(1):105-108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利益最容易受到损害。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农民自己的利益保护集团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作用,指出了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利益表达显得光为重要,它是保证社会公正的必要条件,是政府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由于当前我国农民所拥有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在利益表达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时期,创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成为必须;加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为农民有效的利益表达提供物质基础;引入协商民主的治理模式,创新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平台;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允许农民利益集团的形成并实现利益表达,使各种利益在竞争和博弈中实现均衡;培育新型公民文化,形成农民理性利益表达的精神文化支撑,都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益表达的理性和有效程度.  相似文献   

4.
白呈明 《经济师》2003,(7):10-11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而农民利益问题则是农民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民利益的长期被漠视乃至严重侵蚀 ,已频频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构成对社会稳定的威胁。然而我国农民利益保护的实效却难以令人满意。反观我国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无论从观念层面上 ,还是在制度安排及其制度操作层面上都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 ,要克服这些缺陷、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保证社会稳定 ,惟有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5.
建国之初的农民土地私有制被集体土地所有制所代替,由于农民没有成为集体土地所有制的真正利益主体,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现行农地制度的路径选择,应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合作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民利益,保障农民利益的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而合作社则是保障农民利益的重要载体,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流失问题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通过实证方法,阐述我国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流失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法律制度层面系统分析了农民利益流失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农民土地流转利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要求,实现农民利益的满足,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列宁农民为主体、农民为本位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列宁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满足农民所需,在服务农民的基础上发展农民,实现了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双赢,为苏俄顺利摆脱政权危机,实现平稳过渡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列宁对农民利益的高度关切,充分体现在其新经济政策的运用之中。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以史为鉴,充分认识到保障农民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农业发展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不能忽视农民利益,更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维护国家利益完整性与统一性的前提下,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重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需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进利益分配方式,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1.
高光锐 《经济师》2001,(5):110-111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所有权就是在合同对决策权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方实施剩余控制权的权利 ,和在合同履行之后取得剩余收益的权利。这样定义的所有权概念 ,更能够展示它的丰富内涵 ,更容易分析它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也更便利于将它融入主流经济学框架。因此 ,它与其他观点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和包容性。由于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产权文献常常只引述所有权的法律定义而不提它的经济学涵义 ,或者 ,只注重它的剩余索取权方面 ,而不提它的剩余控制权方面 ,同时 ,对严重存在着的产权残缺 ,即对一种物品、资产或资源的控制权与收益相分离的现象熟…  相似文献   

12.
对所有权、财产权和产权三个概念进行全新的辨析,同时,还讨论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及其互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旅游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要以产权制度完善为前提,以资源价值评估为基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目前在分离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劳动为依据的产权和以非劳动要素为依据的产权相互之间有一个异化、复归和并存的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劳动产权向要素产权的异化和复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着劳动产权和要素产权的并存;应当把产权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5.
在产权理论盛行的同时,西方产权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劳动力产权。劳动力首先应是人权范畴的概念,在奴隶及封建经济制度下,劳动力的权利属性一直没有得到体现,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把劳动力当作产权讨论,这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扭曲的人权与产权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应确立劳动力属于人权范畴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姜南 《经济与管理》2007,21(3):90-93
保险受益权是受益人基于保险合同所享有的保险金的请求权。中国《保险法》对保险受益权的规定较为粗漏。引发了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争议。为澄清一些问题。对保险受益权的法律性质、范围界定以及保险受益权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产权、环境权与环境产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姚从容 《经济师》2004,(2):20-21
环境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基本空间 ,保护生存环境 ,就是对人类个体生命的一种最基本的尊重。产权理论的产生源于对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研究 ,而环境问题正是经济活动外部不经济性的具体体现 ,因此 ,环境问题与产权问题密切相关。环境权与环境产权是两个貌似神离却又密切相关的概念。具体而言 ,环境权是每个人都享有清洁、舒适、不受污染侵害环境的基本权利 ;而环境产权是一组能够界定一个人 (或组织 )在环境资源的所有、使用及收益等方面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束。  相似文献   

18.
产权、超产权论与国企治理改善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论与超产权论的争论焦点在于哪个才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的根本道路。本文认为产权不清,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是造成国企无效治理的主要根源。在产权被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相互追逐将能够实现治理机制在根本上的转变,因此产权改革应是国企下步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必然归宿。超产权论是产权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平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篱  黄亮 《财经科学》2007,(11):83-90
近年来,因经济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法律争议越来越多,其背后所凸显的经济平等的理念诉求与权利安排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经济平等的分析,首次提出经济平等权的概念.在探讨经济平等权存在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从内涵、性质、特征、权利类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法律界定,并对经济平等权和经济自由权进行了比较,进而对我国经济平等权制度进行考察,揭示了当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瑕疵与不足,并初步提出我国经济平等权制度的优化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Herding 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in decision-making where an economic agent disregards his own private information to follow the actions of his predecessors as in Banerjee (1992). With later decision-makers simply copying earlier decisions their private information cannot be inferred by other decision-makers and will be forever lost. There is so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simple sequential herding of this type in the literature, notably Anderson and Holt (1997). This paper differs by allowing subjects to delay their decision-making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observing others' actions as in more recent herding models such as Chamley and Gale (1994).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subjects will indeed delay when their private information is not sufficiently strong. Despite this ability to wait, as predicted in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cascades remained ubiquitous and more worrying still, reverse-cascades occurred in which incorrect decisions made by early decision-makers produced informational cascades on the wrong action. In an alternative design, informing subjects that they had made incorrect choices only made matters worse as subjects moved further away from ration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