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瑶  黄晓华 《金卡工程》2010,14(3):78-79
“釜底抽薪”即宣告专利无效制度,它将一劳永逸地推翻专利侵权诉讼。本文介绍了专利无效制度的特点,重点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这项措施以及有关注意事项,同时阐述了该制度的弊端。希望本文能给处于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国内企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闻慧 《理财》2007,(1):61-61
“理财还不是有钱人的专利。” 这话有些偏颇,但的确是不少老百姓的想法。不过,理财专家的意见恰好相反。“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说法,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都是通行的。理财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如果你的钱本来就不多,那就更需要学会理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企业“重数量、轻质量”的策略性专利行为严重阻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创新活动专管部门对专利行为的政策性监管,忽视了证券交易所作为非创新专管部门对企业策略性专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证券交易所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监管问询通过“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抑制了企业的策略性专利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治理环境和信息环境有助于“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的发挥。本文拓展了企业策略性专利行为的研究视角,为非创新专管部门抑制策略性专利行为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有效参考,有助于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速炎 《时代金融》2007,(10):36-38
目前国内公司格外强调“自主创新”,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开始摒弃只依靠内部资源进行的“封闭式创新”模式,更加注重“开放式创新”。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重大的创新仅凭某一个企业往往很难完成。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值得国内公司深思的问题。现介绍几家跨国公司的“开放式创新”的做法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我国涌现出不少企业在由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的机制转变中,贯彻了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财会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也在努力探索“转型”之路。我们上海新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血液制品等医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是一个集科研、生产、贸易和投资为一体的高科技外向型的医药群体。近些年来,加快企业现代化管理,促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公司财务部门连年被评为“企业先进集体”。我们财会工作是从四个方面探索“转型”之路的。(一)工作职能逐步由传统的反映和监督职…  相似文献   

6.
入世后,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必要思考的问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以及世贸组织的竞争原则。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需要有“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7.
“百舸争流,百帆竞发”,中国各个领域的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每个行业都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龙头和霸主,中国必将成为全球创业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这种情形堪称亘古未有。中国亟需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打造“蓝海企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8.
商业方法专利及其在网络金融中的战略作用 商业方法,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和使用的商业活动基本规则和实现方式,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商业方法专利是以商业方法为客体所形成的专利权.传统的商业方法一般是与具体实物相分离的,被认为属于“智力活动规则”的范畴,从而被排除出专利保护的范围。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在商业方法的创新上投人大量资金和人力,从而就产生了对商业方法施行专利保护的呼声。  相似文献   

9.
宗菊 《新理财》2010,(8):68-70
当我们试图为深圳能源的内控工作寻找一个简洁而鲜明的注解时,深圳能源内审总监赖粤江认为,“提升”显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近两年,随着相关法规接二连三的出台,内控成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几乎每个企业都在做内控,从会计与出纳职位的分离,到采购系统和销售系统流程的划分,  相似文献   

10.
企业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战略的微观基础,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促进企业创新是个重要话题。基于现有研究方法改进刻画了企业战略差异度变量,从多方面考量了企业创新变量,并对企业战略差异度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战略差异度越大,越会抑制企业创新,且行业竞争程度越激烈抑制效果越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的负向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变化特点,同时行业竞争还会进一步强化该效应。机制分析发现,经营风险、信息不对称、违约风险是企业战略差异度抑制企业创新的重要路径。此外,通过区分专利类型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只是以追求“外观设计专利数量”为主的策略创新。最后,截面异质性结果显示,企业战略差异度对企业创新的抑制影响在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均被强化。研究结论揭示了企业战略差异度抑制企业创新的背后机理,为破解企业创新难题及企业战略行为选择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不少借款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含有“技术利润”。企业通过会计方法的技术处理来制造和调整利润数额的方法有善意和非善意的。其中,非善意的“技术利润”是应该重点关注和防范的,因为它在直接影响看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本文公示了10余种企业制造“技术利润”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伴你成长”作为农行的一种品牌形象,聚集和展示了“伴客户成长,与时代同行”的核心理念。从品牌文化出发,她透视着经营理念、服务承诺和共同愿望等鲜明特征的时代信息;从企业价值出发,她体现了农行“以客户为中心”价值理念的升华。这种升华,也必将牵动着管理战略、经营机制和营销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和整合,并在创新中不断赢得发展机遇,在整合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伴你成长”中共谋双赢和谐发展。笔者借“伴你成长”话题,结合市场营销工作实践,谈对“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理解,探索商业银行的产品价值、客户价值、企业价值的价…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成为当代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提高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并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保护,是金融企业真正的不断增长的利润。针对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创新和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方面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专利保护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信息反馈渠道不畅,专利保护意识薄弱以及投入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专利组织、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创新体系,实行全面创新管理;做好培训宣传,提高员工创新能力和专利知识水平;建立专用基金,对创新和专利者实施激励;重视创新及专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创新,对龙江银行来讲并不陌生,无论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还是领导的经营思路中,甚至是每个龙江银行人的一言一行中,处处可见“新”意。龙江银行行长关喜华说,龙江银行是一个创新的集大成者,从组建之初到经营发展步入快车道,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以创新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思维、发展思路和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历程中,欧洲企业往往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然而,在新一轮的“走出去”浪潮中,不少中国资本正在高调或低调地挺进欧洲,成为当地不少企业的新东家。中国资本的涌入,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正面临着从“白皮肤主人”向“黄皮肤主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徐细雄  李万利 《金融研究》2019,471(9):112-130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传统文化到底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和功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即企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程度越强,其专利产出水平显著越高。进一步检验揭示,儒家文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代理冲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和降低专利侵权风险等三条渠道影响企业创新。我们还发现,非正式制度的儒家文化和正式制度的法律环境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存在相互替代功能。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全员辐射效应有利于激发全体员工创新热情,进而提升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效率,增强专利技术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边际贡献。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揭示了儒家思想促进创新的内在逻辑,纠正了部分学者对儒家文化价值的消极认知偏见,同时丰富了“文化与企业决策”国际前沿文献,贡献了东方文化情境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可以说,“红帽子”企业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今这些企业在引入外资参股并以最终海外上市为目标的股权变革过程中,都希望脱掉“帽子”以规避国有股转让这条红线。体制的问题转变成一个技术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每个层面的个体及组织都希望做大做强,但“大”和“强”并不是目标,通过创新保持经济竞争力才是关键;仅仅做大做强并不能带来经济自信,从根本上讲,经济自信来自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与竞争. 从字义上看,企字本身含有企望之意,企业可以解读为企求业绩,这本身就有创新的内在含义.西方人才学早就阐明,真正的人才在企业,而不在科研机构和党政机构.  相似文献   

19.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和依托力量,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重庆市垫江县采取扶优扶强、建设基地、科技创新等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0.
思科之诉     
将专利诉讼作为阻击竞争对手的手段,对美国高科技企业来说,是一种惯用的手法。从佳能到美能达,从松下到三洋,几乎所有的日本巨头都曾成为美国企业诉讼的目标。以至于美国《法律时报》把“知识产权律师”定义为最热门的职业。这样的专利诉讼其实并非针对日本企业,因为美国各大企业之间的诉讼也从未停息。这是领先者对于咄咄逼人的后起之秀通常的防御措施,对于被起诉的企业来说,这或许也算是一种致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