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文介绍了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分析了青岛建设山东半岛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劣势,提出将青岛培育成为山东半岛现代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对外贸易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将成都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这对成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成都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国际视角、目前国内的竞争格局等方面,探讨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分析了成都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成都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增长极理论,研究了滇南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发展条件,阐述了滇南中心城市的地域结构,并提出了滇南中心城市增长极地位构建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通过中心性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合肥综合实力最强,可以作为安徽的中心城市,但是合肥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扩散作用却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绥阳县—兴仁市”城市链是我国西南地区城市中“成都市—遂宁市—重庆市—遵义市—贵阳市—曲靖市—昆明市”城市链的重要段落,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西南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因此,前瞻性地探索“绥兴链”发展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需要依托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兴仁市等节点城市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团和过渡节点,将“绥兴链”发展成为贵州城市体系的主轴链,使其在西南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展开分析,探索构建“绥兴链”的具体措施,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对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城市以及乡镇级中心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中心地之间的互动方式。研究认为,在建设“绥兴链”过程中需要依托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和兴仁市等形成中心城市团,并通过“息烽县+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平坝区”“镇宁县+关岭县”等三个过渡节点将区域中心城市连接在一起。在中心城市团和过渡节点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不同层级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加强城市链、城市团的建设,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以及城市体系的顶层与底层间的关系,重视城市链的长度和宽度,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一些中心城市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通过将企业的总部机构同生产基地分离,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中心城市产业置换后形成空心化。通过总部经济,促进了区域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心城市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中心城市则起着重要作用,各规模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点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南充构建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实分析,并得出南充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新海上丝绸之路"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在现阶段如何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成为区域的增长极,带动华南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球性的城市区域是对流行的世界城市和全球性城市的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性城市区域有三种形式:第一种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腹地组成;第二种是由相互接壤的数个城市及其腹地组成;第三种是由地理上独立的但邻近的数个中心城市联合组成,即所谓跨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性是衡量中心地等级高低的指标,指中心地为外地区服务的相对重要性,代表了中心城市服务扩散能力的大小。采用区位商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十一个地级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研究,发现浙江省在城市经济发展上存在空间不均衡性,政府绩效存在区域差异,社会科研体制改革整体滞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逐渐扩大,严重地制约了湖北经济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全省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中心城市、次增长级城市和小城镇联动的“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体系,以支撑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及其衡量、中心城市的形成、中心城市的功能及效应、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国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形成、产业的集聚和中心城市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国外中心城市的研究建立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难于直接运用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因此,只有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理论并认真分析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新的模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指导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启动、成长、推进和深度一体化四个阶段。长三角区域在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及辐射作用不强、两省一市及城市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存在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招商引资和开发区建设呈现无序竞争格局等问题,应该采取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管理机构、健全区域管理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工体系、打造共建共享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等制度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相关数据, 为缩小中部地区城市旅游经济差异、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以促进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方法/过程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指标, 将统计学和ESDA方法结合, 分析2003-2013年中部地区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果/结论(1) 时间演变方面:绝对差异持续扩大, 相对差异表现为波浪形下降趋势, 但依然处于高位运行; 依泰尔系数分解可知,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省内差异和省际间差异交替变化, 为差异主要贡献者; Global Moran's I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未形成明显的高水平城市集聚区。(2)空间演变方面:高水平城市基本为各省省会及其周边城市或拥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城市; Local Moran's I说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逐渐形成两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特殊事件。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烟台实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烟台农村城市化的核心是发展城市经济、实施中等城市发展战略,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相融合、与构筑现代化城市体系相适应,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北部沿海城市群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为两翼、一批中心镇基础上的小城市为纽带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半岛城市群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半岛城市群竞争力提高的核心问题。但是实证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现有理论研究结论不符,因此必须深入剖析实证结果,并提出促进半岛城市群发展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可发现,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力上,北京弱于上海,这既有两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原因,又有两城市所在经济圈周边环境的原因.尽管如此,北京对京津冀经济圈的带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上海的发展也必须扎根于长三角这片土壤中;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中心城市,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和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