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云 《改革与战略》2012,28(1):14-17
文章认为,《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概括与升华,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明了奋斗方向。《宣言》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认识国情及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大众化。文章指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规律:一是大众化要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为理论前提;二是大众化要以提高实践效能为基本要求;三是大众化要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当前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径、群众路径、机制路径和实践路径来实现。这六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进。  相似文献   

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理论的坚定性与宣传形式的灵活性、内容的通俗化相结合原则;以及科学性与防止庸俗化、教条化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本土化才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摸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大氛围;才能够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易于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及其结合问题.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互动且有机统一的逻辑进程,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大众和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赵凤平 《东北之窗》2012,(19):36-37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具体化、通俗化,便于人民大众接受、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7.
杨钰 《魅力中国》2013,(28):20-21
随着党十八的召开,期阀已经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现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规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备方面工作当中。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现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因为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个广泛的认识。才能使人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含义以及相关内容.在理解掌握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同时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力量.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指导思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广泛的认知。同时应谈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做好估量。众所周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合理阐释是在进行大众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传播的时候,应该对其相关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进行具体的宣传,在传播过程中,让理论结合实践、创新结合发展.并要将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与民族时代特色相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相关机制的简历工作,之后在此过程中培养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达到大众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椎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又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能够被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理论只有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其价值,社会实践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之一,对大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次被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在于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指导思想的拥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对解决当代国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信仰缺失的问题也有着必要性与紧迫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内化到民众的精神生命中,成为民众自身的内在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张瑞  宋玉辉  王玥 《黑河学刊》2014,(1):110-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加以运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是一种组织人力资源的明智之举,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必须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内涵,处理好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紧迫性与长期性、主流意识和时代文化理念、包容传承与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营造和谐包容的组织文化,整合辅导员团队知识能力结构,辅导员团队项目化管理等理念,来促进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加以运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是一种组织人力资源的明智之举,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必须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内涵,处理好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紧迫性与长期性、主流意识和时代文化理念、包容传承与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营造和谐包容的组织文化,整合辅导员团队知识能力结构,辅导员团队项目化管理等理念,来促进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李国华 《魅力中国》2013,(28):32-34
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从抽象、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通俗的思想、观点,从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发展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马克思称这一方法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掌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理论结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思维逻辑,事半功倍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普及化,从而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普及化,从而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信仰自信的关键所在。农牧民群众既是西藏农牧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西藏农牧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必须充分发挥西藏农牧区各族农牧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始终和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切实维护农牧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推进西藏农牧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西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途径,对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马列经典原著最直接地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我们联系实际、分析和理解一切现实问题的最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8.
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必须按照与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抓住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从几对关系中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指与泛指、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中国化与大众化、大众化与通俗化几对关系,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理细脉及其精神实质,以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不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侧重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上,不应该用特指和泛指的提法,而应该用主体内容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也是所有手段的主体,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空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中,首要主体是精英阶层,其次是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