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应允许企业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可按提取坏账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金额。然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资产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对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收益。会计政策与所得税税收政策的差异造成了税前会计  相似文献   

2.
初探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2000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这条规定借鉴了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6月发布的IASNO.36——资产减值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5年3月发布的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的规定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一规定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接轨。  相似文献   

3.
《安徽水利财会》2004,(3):37-44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人当期损益,在计算当期利润总额时扣除。  相似文献   

4.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规定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的资产减值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更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防止个别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  相似文献   

5.
金融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对所得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贷款损失准备和抵债资产减值准备是金融企业特有的资产减值准备,《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对企业所得税会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为了正确地体现税法与会计的目标,降低征纳双方遵从税法的成本,降低财务核算成本,就要对会计制度与税法进行适时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规定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的资产减值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更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防止个别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  相似文献   

7.
资产的税务处理是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资产的会计处理与所得税处理的不一致,导致企业的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该差异需要在《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表》和《资产减值项目调整明细表》中进行调整。本文从资产差异的形成入手,结合两个附表的设计原理,对它们的填报方法进行了解析,明确了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序  李震 《上海会计》2003,(9):11-12
一、 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2000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1.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分析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差异。通过对2001—2011年深交所上市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统计研究,发现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企业资产减值计提存在巨大的差异,间接反映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具有内容特殊、金额较大、性质敏感、情况复杂等特点。其容易被审计单位用于操纵会计利润,粉饰经营业绩。因此,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会掉进"陷阱",作出不恰当的职业判断,导致审计风险。鉴于此,笔者谈几点防范对策。1.增大资产减值审计风险意识。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计提并充分披露资产减值准备是被审计单位管理的责任;而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如果未能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披露中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揭露出来,应负审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存在各种形式的损耗,使其实际价值与帐面余额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对资产定期计提减值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理论依据、计提范围、计提方法和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面临的挑战 (一)与税收征管衔接不够。新准则要求企业对同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规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使用寿命及折旧方法由企业自主确定。但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环节,尤其是汇算清缴时,仍按现行的《税收征管法》执行,对企业按固定资产准则操作的上述事项多数要重新计算并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还要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13.
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而带来经济利益能力下降的资产则应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全面贯彻八项减值准备,为我国加入WTO作好了会计标准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任红  张妍 《理财》2003,(9):34-35
我国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8项资产减值准备,目的是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夸资产、虚增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从企业实际运作来看,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很不规范,少提、不提和计提秘密准备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如何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已成为当务之急。一、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一)计提秘密准备。一些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计提了巨额资产减值准备,充分释放经营压力,以图未来财务状况得以迅速改善。一方面,有些上市公司打着严格执行新会计政策的旗号,利用…  相似文献   

15.
韩延龄 《会计师》2010,(9):28-30
<正>资产减值准备政策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操纵利润留下空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上市公司可以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来影响利润,操纵会计报  相似文献   

16.
长期资产减值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陶勇  胡霞 《上海会计》2002,(10):10-11
《企业会计制度》(2001)要求企业在会计期末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四项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尤为引人关注。长期资产大多属于企业的劳动资料。在利润表重心观下,由于企业持有长期资产的目的为自用而非销售变现,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会计期末一般以历史成本计价;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资产代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于包括长期资产在内的全部资产都要考虑其减值问题。因此,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表明我国财务会计的重心已由利润表全面转向资产负债表。事实上,长期资产减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日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准备规定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利用减值准备积极设置秘密准备,随意确定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不提或滥提或违规冲回减值准备,恶意操纵企业利润,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严重妨碍了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嵘 《上海会计》2002,(4):53-54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注册会计师受托实施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往往会遇到两种偏向:一是被审计单位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夸大当年利润或少报当年亏损,不提或者少提按规定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二是被审计单位为了调节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计提的减值准备高于预计损失数,也就是所谓计提秘密准备。这两种偏向的结果都使报表不实、会计信息虚假。为了保证企业会计…  相似文献   

19.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稳健性会计原则的充分体现,它可以使金融企业提供的资产信息及盈利水平更加客观、真实、公允.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面临着计提比例和范围不确定、与税收制度相矛盾等问题.因此,会计制度与税法应相互协调,以提高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预测和决策依据;同时应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育完善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杨清 《中国外资》2012,(7):121+123
减值准备是根据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而对企业资产价值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减损进行确认计提的数额,正确核算坏账准备是保证企业资产不被高估的必要条件,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进行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本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