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代理成本问题。在股权分散型公司,公司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中,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经营者代理成本,称为代理成本Ⅰ;在股权高度集中型公司,公司控制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代理成本,称为代理成本Ⅱ。影响代理成本Ⅱ的基本因素主要是三项:(1)股权集中程度;(2)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3)经营者与大股东关系状况。公司在某特定阶段上代理成本Ⅱ的大小,就是这三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股权高度集中情形下的代理成本Ⅱ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如果大股东是民营企业,则一般会对公司实施严密控…  相似文献   

2.
股权结构与代理问题: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大都以“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为前提,关注于经营者对股东的代理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并以控制权为切入点,从理论和经验上证明股权集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大股东普遍存在。控制权依然掌握在大股东手中,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才是股份制企业中的核心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公司运营中,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拥有股权上的优势和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知识优势,于是大股东能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尽管公司经营者的信息优势对大股东形成制衡,公司外部控制权市场也对大股东形成竞争威胁,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依然能在公司合约范围内一直存在,其原因是大股东能通过改变对经营者的支付以满足经营者的激励和参与条件,而大股东控制权成本的存在又使得任何外部控制权竞争者都不可能消除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一种信息租金和权力租金的结合体,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均衡选择.  相似文献   

4.
国有大股东控制权的状态依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林 《财经科学》2005,(2):133-139
本文认为,国有大股东委托权的有效性是有疑问的,代理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发达经济国家公司治理机制无法有效运用于我国;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与控制权并没有分离,公司治理缺乏最根本的基础.作为改进我国现有治理机制的一种探讨,本文设计了一个控制权状态依赖模型.  相似文献   

5.
高雷  高田 《财经科学》2010,(12):34-42
本文采用2004-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项和综合考察了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质量和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公司控制权、公司所有权显著正相关,与股东人数显著负相关,与最终控制人属性无显著关联;代理成本与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公司控制权、所有权显著负相关,与股东人数、最终控制人属性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6.
现金股利可以缓解公司的代理问题,伴随着公司代理问题从股权高度分散时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发展到股权集中时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现金股利代理理论也经历了从现金股利代理成本理论到利益侵占假说的演化过程.Roseff(1982)第一个将代理成本引入现金股利理论,然后由Easterbrook(1984)确立代理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而Jensen(1986)用自由现金流量解释了现金股利的代理成本理论,使其更具有可实证性;最后,由La Porta(1998,1999,2000)等人发展成为在股权集中背景下的利益侵占假说.  相似文献   

7.
控制权利益与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珉  江伟 《经济管理》2004,(20):76-82
本文从大股东控制权利益的角度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控制权稳固的公司负债比率较低,大股东控制权不太稳固的公司负债比率较高,总体上,公司的负债比率与大股东控制权的稳固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公司需要从外部筹集资金时,大股东控制权稳固的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大股东控制权不太稳固的公司偏好债务融资。这些结果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并非单一地偏好外部股权融资,上市公司对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的选择,是大股东出于控制权利益的考虑,在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保持控制权和控制权价值的大小所造成的影响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佟伟 《经济纵横》2005,(6):42-43
公司控制权市场在监督经营者、减少代理成本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行为在我国不同程度地受到制度缺陷的影响,这使我国控制权市场的作用弱化。本文分析影响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的因素,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信托工具在MBO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MBO(Management Buy-Out),通常译为“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从而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对于MBO的产生,理论界的主要解释是MBO节约了代理成本,这种节约体现在两个方面:诱导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导致MBO的根本原因;信息优势使管理层实际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离带来了经济学上的经典代理问题,而MBO使两权合一,节约了两权分离带来的成本。从这里可以看出,MBO对我国企业改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晰产权、所有者回归;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10.
股权"市场结构"、最优负债和非效率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代理成本包括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以及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反映在企业投资决策上,经理为最大化私人利益存在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通过关联方投资的"掘隧道"行为侵占小股东利益.文章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了不同股权"市场结构"下股权集中程度、监督成本与两类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认为在完全竞争股权结构和完全垄断股权结构中,只要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后,监督才有效率而且监督成本与股权集中程度成反比关系,达到一定股权集中度的分散性股权结构和垄断性股权结构对于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整体代理成本最为有效.文章认为应该适度分散国有股权,鼓励具有有效监督动机的股权适度集中以降低整体代理成本,股东引入最佳负债水平同样也能降低经理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1.
双重委托代理下的股利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存在大股东与经营者、中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大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攫取中小股东利益.本文将股利政策作为一个可观测变量引入单层、双重委托代理模型,详细分析了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研究结论认为,在单层和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将股利政策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写入激励合同,可以降低风险成本和总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减持、股权转让溢价与控制权私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 A 股市场的数据,对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减持的股权转让溢价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测度.研究发现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均通过减持获取股权转让溢价,但控股股东的减持获利水平显著高于非控股股东,减持成为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一种新途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受控制权程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性质和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程度与股权转让溢价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经营绩效与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本文建议加强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转让行为的监管,并积极推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鹏 《时代经贸》2008,6(19):132-1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控制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股权代理冲突逐步取代了股权分散下的传统委托代理冲突,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本文将从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入手,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考察:控制权收益的形成是否与上市公司三种资本配置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在控制权收益的驱使下是否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对研发投资的挤占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新兴市场,公司代理成本主要表现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A股上市公司到法律约束与信息披露环境更好的市场(同时发行H股或其他境外流通股)交叉上市是否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本文研究发现,交叉上市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及公司价值、公司业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控制了交叉上市的“自选择”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交叉上市能够有效约束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这为前述结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5.
股东会层面控制权不同于董事会和管理层层面的实际控制权,拥有股东会层面控制权的股东并不必然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实际控制权也并不必然以控股权为基础。第一大股东在股东会层面的控制权与实际控制权存在多种组合,这些组合构成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模式。不同的控制模式在控制权的竞争—效率、委托—代理方面存在不同的特征与效率。  相似文献   

16.
陈刚  刘星 《当代财经》2003,(6):68-71
现代公司经营者的融资决策行为受到投资者(股东、债权人)行为的牵制和制衡,公司融资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公司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关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安排。本文基于代理成本和控制权争夺对融资决策中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的冲突进行了分析,对于把公司行为与公司融资方式选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权结构有机联系起来,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缓解其利益冲突,建立高效合理的治理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方前沿的法金融理论指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会导致代理问题,这在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以及法律对投资者权利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就更为严重。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由大股东所控制,并且独特的二元股权结构导致大股东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发生分离,而法律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也严重不足,这些都加剧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目前进行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改革应公平对待流通股股东、同时应加强法律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以及建设一个强大和独立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公司治理领域关于大股东控制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股东控制存在的普遍性、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模式、大股东控制的激励效应和隧道效应,以及投资者保护问题等。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并对主要发现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和评论。文献研究表明,股权集中的内在机制在于大股东有动力和机会增加所有股东都可以获得的共享收益,而且大股东可以通过消耗公司资源来获得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控制权隐性收益,并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高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隧道行为,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隧道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Johnson等(2000)提出的"隧道效应"理论,以我国沪深两市2001年-2003年所有实施了配股和增发的155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了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融资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大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居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一方面利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资格从中小股东手中融入巨额的资本.获取了大量可供其掠夺的控制性资源;另一方面,则凭借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金占用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所筹集的资金转移到自己的手中,以此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我国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大股东的此种掠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免遭大股东的侵害.因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大股东的意愿,表现出很强的隧道效应.  相似文献   

20.
陈放  杨松令 《经济论坛》2007,(12):111-112,119
有关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状况,及由此给企业经营业绩、公司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利益带来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财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但是,以往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基于Berle和Means(1932)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分离的观点,主要研究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