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转轨时期政府对价格的宏观调控赛自威,黄忠河我国尚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内,对政府进行价格宏观调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措施、力度既要适应转轨时期的特点,又要有利于尽早结束转轨。将市场经济作为既定的事实,所设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积极创新是“十一五”规划时期的战略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处于历史性的“转轨”时期,三种“转轨”几乎同时进行,这三种“转轨”分别是:经济体制上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经济”向现代新工业经济体“转轨”,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世界经济历史表明,当代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确立及成熟,大都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程,而在我国,这三种“转轨”都要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完成,其间各种矛盾的交叉性及复杂性,可想而知。“十一五”规划时期,我国将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例如,既要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要…  相似文献   

3.
财政与货币政策是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两大工具,在美国“新经济”发展中,这两大政策工具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经济衰退、启动经济复苏的积极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分析研究美国“新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实践和经验,为我国应对入世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在财政货币政策选择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政府最重要的两大宏观政策工具,其协调配合研究在国内已经引起充分重视。但在转轨与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却不多。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全新的时期,内需不足、经济增长效率低、收入分配不均、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在我国加入WTO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还不够成熟的宏观经济政策增添了更为复杂的因素,呈现出内外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局面,如何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成为理论与实际部门共同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转轨与全球经济背景下,重新审视财政货币政策的…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28年前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就已进入了历史性的"转轨"时期.在"转轨"时期,集中了经济体制上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经济"向现代新工业经济体"转轨",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股票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体制转换时期,通过股票市场融资以解决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紧缺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不久,各项...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现阶段宏观间接调控手段有效性问题的争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宋光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进行宏观调控,这已基本达成共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应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这也基本没有异议。但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现阶段,间...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厚 《生产力研究》2005,(11):57-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四轮经济周期。本文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四轮经济周期,分析了各个经济周期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对调节宏观经济总体来讲是比较有效的,但仍然存在货币政策失灵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弱化货币政策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楚永生  丁子信 《经济师》2001,(12):39-40
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转型时期 ,我国政府角色合理定位与职能转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文章针对转轨时期政府面临的特殊国情及问题 ,提出我国政府职能角色的规范性定位 ,包括一般性职能角色和特殊性职能角色。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跟市场经济相结合,其核心内容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跟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破除来自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左右两方面的同一把思想枷锁——市场经济跟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相容,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作出的战略决策。同时,改革开放把中国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的"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其间的复杂性、艰巨性,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所未曾遇到和研究过的。这里,既有制度创新,也须理论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转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使命,便历史地落在中国人民的肩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长期服务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定额,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市场的需要,存在许多问题。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优点,并阐述了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些措施和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孔夫子以“德之不修”为忧,从历代志士仁人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无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建设,可见,这一话题之久远,现实和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新旧思想意识相互影响摩擦,一方面人们逐步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  相似文献   

14.
易纲 《资本市场》1999,(10):6-11
<正> 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在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一般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了达到稳定币值的目标,有些中央银行主要以调控利率为工具(比如美国);有些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中国在过去和现在都一直采用主要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在90年代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现金计划和信贷计划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货币政策逐步由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为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必须对货币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提高经济效益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王云坤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经受了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无情冲击,表现出种种不适应症,而各种不适应又集中表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为了扭转这一局...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以后,为了防范通货紧缩,我国实施以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但由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制度中还存在一些障碍货币供应量扩张的因素,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要素市场的培育使得土地、资产等非流通的生产要素上市流通,这是我国金融不断深化的主要解释变量。因此,在凯恩斯的货币交易预防需求m1与投机需求m2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转轨时期为培育要素市场、实现存量要素交易的第三种货币需求m3;并且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实体经济中的m1、证券市场中的m2与要素市场中的m3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在转轨时期必须采用特殊的货币政策,以满足三方面的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阶段是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与残存的原国家计划体制并存,货币政策变量在其传导过程中通过体制“缝隙”渗漏消失,调节失灵;经济变量的“体制性渗漏”是体制转轨时期的客观现象,它指明了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本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出现了大量严重的失信行为和现象,如违约、欺诈、蒙骗、做假账、造假数、生产和销售伪劣商品、赖账赖债和逃税漏税等等,它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相悖的,它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由于失信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数额惊人,其中逃废债务1800亿元,合同欺诈55亿元,假冒伪劣损失2000多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合计我国每年因失信而造成的损失约6000亿元。相当于全国年财政收入的37%,国民生产总值每年至少降低2个百分点。社会诚信度的普遍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  相似文献   

20.
刘澄 《当代财经》2002,(12):16-20
基于对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后认为,在转轨经济时期,特别是通货紧缩时期,应执行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设置物价指数预警区间,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并在货币政策目标转换时,注意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