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文言 《经济师》2009,(10):68-69
我国于2004年初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一制度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和广大育龄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文章旨在通过调查分析,对这一制度在农民生育观念方面产生的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制度已经执行多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国家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我国自2004年起,对农村计划生育实行创新的奖励扶助制度,以求能够促使计划生育工作深入人心,并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效率,推动我国农村计划生育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主要针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奖励辅助资金管理、提升计划生育社会影响等的策略,以供计划生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相关主体面临不同的约束条件,因而其行为逻辑也各不相同。地方政府会在最低标准上积极执行奖励扶助制度;基层执行组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具有某种程度的机会主义倾向;在经济理性主导下出现的为数众多、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会加大工作的成本。因此,要不断完善奖励扶助制度的运行机制,促进信息共享,推进奖励扶助制度的规范化,以确保该制度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地区临淄区的调研,概述了奖励扶助制度在基层的实施状况,分析了农村居民对该制度实施效果的社会认同。农村居民对奖扶制度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满意度不高,对制度影响自身生育数量和性别偏好的效用认为非常微小。政策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宏观上政策价值取向由官本主义向民本主义转变、微观上细化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5.
6.
李华红 《经济与管理》2008,22(10):35-39
人口流动严重削弱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具体表现在: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相当薄弱且极不稳定,其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老伴来完成,在精神慰藉方面老人们内心呈现出孤寂失落感与满足感并存的双重特点。另外,农村劳动力外流降低了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导致家庭和整个社区尊老养老文化基础动摇。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应从家庭、社区和政府三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定效果模型分析方法,实证考察我国省区层面不同水平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对生育水平(育龄妇女避孕率、计划生育率)的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金、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金以及在社会保障、生产扶持、利益分配、扶贫开发等方面优先优惠水平的地区差异性会对育龄妇女避孕率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效果,另外,模型估计结果中仅发现在计生家庭参加社会保险方面给予不同力度的优先优惠对计划生育率的作用效果产生了显著差异。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并非标准越高、项目越多对群众生育行为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李梅  齐凌云 《经济学(季刊)》2008,(4):109-110,105
在实际调研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分析奖励扶助制度在标准界定和资金分配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口乡城流动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保护伞”、“安全网”、“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已成为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而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一部分,有着重要地位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问题,特别是对农民的结构性流动来说,在目前还仅仅只是个开端,从人口颖城流动的角度审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辛妍 《经济与管理》2012,(11):26-31
大规模人口流动引起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在弱化家庭养老的同时,也有促进方面。人口流动对家庭养老的冲击是结构性的,仅限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并没有改变家庭养老的责任和整体功能。家庭养老无论是在生活照料方面,还是在精神慰藉方面,都具有社会养老保险不可比拟的优势,且在经济支持方面也占有最大份额,在社会转型期依然处于核心地位。农村养老制度的建设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同时,应实施积极的家庭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农民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的出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和农村学生不断向城市流动,为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更有待进一步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人口流动之间的问题.本文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出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云南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净流出区,由此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农村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增大。农村流动人口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只会不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人口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民工潮”,对传统乡镇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用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在产生并将持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农村基层主政治建设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依据重庆市12个镇的调查,对农村人口流动、土地规模经营进行分析。认为,推进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就应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重庆市12个镇的调查,对农村人口流动、土地规模经营进行分析.认为,推进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就应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素质,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谭深 《开放时代》2009,(10):81-95
本文通过对家庭、社区两个层面,以及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的研究,分析了流动是如何对农村的不同层面、不同群体发生作用的,它对于贫困和不平等有什么样的影响。分析认为,农民工流动的积极作用集中在与经济和发展相关的那些方面,如绝对贫困大幅度减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等;而其消极作用多反映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如社区凝聚力的减弱,功利价值观的泛滥等。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社区内的家庭、家庭中不同的成员,这些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家庭中权力关系的改变对于年轻人来说是积极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消极的。从时间上看,流动在早期对于冲破城乡壁垒和消除原体制下的身份不平等是有作用的,但是在持续的流动中,不平等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扩大了。相对于非贫困户和年轻人,贫困户、老年人更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活动。贵州作为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之一,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外出打工较多。因此从人口流动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相关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来协调民族地区合理人口流动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充分就业一直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活动的目标之一。对于我国来说,充分就业更是意味着党中央要提供十三亿份左右的工作,而这其中八亿份是农民工作。尽管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关注也试图在解决这八亿人的工作问题,但实际上,中国各省份农村劳动力始终处在劳动力剩余的状态。本文旨在应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结合新疆农村劳动力现状,以期寻找到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使得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