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家     
坐了一整天的车,终于在傍晚时分到了老家. 老家就是小时候父母亲的家.如今的老家是既熟悉又陌生. 自从父亲离开了人世之后,老家里就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在家.由于母亲不习惯到外地生活,我们兄弟姐妹在每年的节假日就如同候鸟一样回到母亲的家,老家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母亲更是一脸的幸福,忙里忙外.  相似文献   

2.
陪聊     
我母亲喜欢和我聊天,她从乡下老家来,家乡的新鲜事稀奇事,她都说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给她聊聊城里的怪事趣事,她也很喜欢听。但我没有多少时间陪母亲聊天,因为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吃饭穿衣要钱,孩子上学要钱,母亲身体不好,看病吃药要钱……我的工资不够  相似文献   

3.
重阳佳节     
重阳节这天,我回了一趟老家。老远就看见父亲在庭院里扫着地,母亲躬着身子坐在门前摘菜,不时抬头望眼村口过往的车辆和人群。当母亲看到我的身影时,她先是有些意外,继而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起身迎了出来。母亲拉着我的手,用略带责备的语气说:“回家来,怎么也不事先给我们来个电话?我和你爸也好准备准备。”  相似文献   

4.
母亲是个农村妇女.自打我记事以来,母亲一年到头总是忙碌着:田间,地头,家务,孩子,让母亲忙得团团转,一天又一天,一年义一年,忙弯了腰肢,忙白了头发."  相似文献   

5.
追念老母     
周五下午快下班了,老父从乡下打来电话,说老妈病危叫儿速回。我刚从南通市财政局接卷回来,还未把卷子锁进保险箱,便匆匆办理了移交手续,从县城赶回了老家。在离家十多公里的车上,老家的电话号码再次闪烁在我的手机上,母亲走了……“娘啊!你一直说不要影响儿子工作,你就这样赶在  相似文献   

6.
办公室外的花坛里,生长着团团簇簇的迎春花.一阵春雨过后,嫩黄晶莹而又娇小的花瓣在一夜间全部绽放,一串串、一朵朵、挨挨挤挤的,以千娇百媚的姿态竞相吹起了报春的号角.远远望去,如同脸上含有羞涩笑意的少女在弹奏着春天的明媚;又宛如璀璨的金星缀满枝头,给冷漠的早春带来一派勃勃生机. 迎春花开了,我欢喜的目光拂过,做一下深呼吸,芳香立即沁人肺腑.那一簇簇灿烂的金黄让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个爱迎春花的人.在老家的屋后院,有一道土围墙,每逢下雨时,就会有泥土滑下来,母亲便向几里外的好姐妹要来了几丛迎春花,将它们栽在土墙上.  相似文献   

7.
母亲七十寿辰,我带着孩子回乡下老家。吃饭时,白苍苍的母亲用指头粘起桌上的饭粒放进早已掉了牙的里,我的小女儿洋洋说:“奶奶好不讲卫生”。我的心一发酸,几乎掉出泪来……母亲善良、勤劳、节俭,从旧社会讨饭过来,她用野、树皮和全部心血把我们兄弟几个拉扯大,这些事,我孩子们哪会知道。我六岁那年,家乡的人们在饥饿线上挣扎。刚入夏,地里的野菜挖光了。弟弟病倒在床上,全身肿得发亮。亲坐在灶前,望着空空的灶台发呆。母亲呆了半天站起对我说,“孩子,跟我去屋后剥点吧。”听说去剥枇杷树,跟着母亲攀上崖坎,母亲双膝跪在岩石上,用旧菜刀伸树…  相似文献   

8.
地瓜面饺子     
回乡下老家,母亲最常给我做的"美味"就是地瓜面饺子。品尝着母亲包的地瓜面饺子,往往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我的家乡位于胶东半岛腹地,大片的丘陵适宜地瓜(甘薯)的栽培生长,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地瓜成了我们那里的主要农作物。秋天,地瓜丰收后,乡亲们便先将地瓜蔓割下喂牲口,然后抡起  相似文献   

9.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而从我记事起,父母就为落后的小山村,生活条件养活我们几兄妹而辛苦操特别是母亲,既忙里又忙外,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相似文献   

10.
像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人中,有四兄妹的家庭真是不多,可是我们就有四兄妹。其中的一个是我的亲哥,以及一个从母亲老家领养过来的妹妹,后来我的叔叔因意外去世,于是又一位堂弟加入了我们的家庭。二弟加入  相似文献   

11.
父亲在电话里问,最近能抽空回老家一趟吗?你妈为你制作了两包菊花茶。记忆中,母亲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为我精心制作两包上好的菊花茶。“年年秋季菊花开,家家户户把菊采。有病有灾喝几口,胜过王母仙丹来。”这是我们老家流传的一首打油诗。秋季制作菊花茶是当地的习俗,也是我们老家人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节回胶东农村老家,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新一届村委上任后,体察民情,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节前给村里1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了200元的养老费.村里这破天荒的举动,令老人们奔走相告,感动万分.其中有个孙老汉竞感动得给村主任下了跪,泣不成声:"……没有村里给我这400元,我和老伴真不知来年日子咋过呀……"老汉的一番哭诉,说得村委办公室里一屋子人都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13.
高贵猪倌     
母亲住在农村老家,老家的东院住着一位农学系毕业、返乡务农的大学生。前不久回乡省亲,恰遇这位大哥正在家中的猪舍内忙着给猪添饲料。  相似文献   

14.
我总觉得,姐姐是世界上最心灵手巧的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买来一台缝纫机,姐姐看着母亲在缝纫机上做活儿,没几天竟然就学会了。母亲说:“你姐是一等人,看看就会了。一般二等人学学就会,三等人是学也学不会。”从那以后,我开始佩服早已辍学的姐姐。  相似文献   

15.
饿病     
我有饿病,据我妈说那是我小时候没奶吃的原因.没奶吃后,大人为了喂活我就只好给我喂米糊糊,但米糊糊不对我的口味,更多的时候我是饿得青喊,这样久而久之我就得了一个饿病.一饿我就觉得天昏地转,心里像打摆子一样不平和,头上的汗也像流水似的直往下流.因而为了对付我的饿病,母亲丝毫不敢懈怠,她总是在吃饭时间到来时提前给我准备好饭.有时为了对付突发事件,母亲总是多留熟食.她对我说:“一旦感觉饿,你就自己在碗柜里拿冷洋芋盘.”  相似文献   

16.
好好干     
<正>每到年关,我都会或多或少地给母亲几百元钞票,让她添加一件衣服或者买些生活用品,而每次母亲总是百般推辞,说孩子大了要上学等等,我也想方设法塞给她。我心里清楚母亲为我们几个儿女付出的艰辛,而她总是坚强地面对一切,很少提及过去的事,每次见面总是叮咛我:"上班的时候好好干,好好干!"听得多了,我就对这三个字也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这不仅是老娘对我的一种鼓励,更有一种寓意深刻的寄托。大年初一,我与妻子像往年一样,早早将家里收拾了一下,便领着孩子往老家赶,  相似文献   

17.
红唇误     
我们那村挺穷,却出美人,数得上来的有四五个,最美就数桃红。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早上,母亲关照我到庄上买粉条。中午,家里坐了一桌客人喝酒,而我在外面玩得正欢。那天是我跟桃红发帖儿的日子,那上面写着我的名字、生辰和属相。可没几天,母亲泪水涟涟,原来,那天桃红家打了碗,觉得不吉利、退贴儿了。我读初中时,桃红妈对我母亲说:“你家嫌我家什么?不如还做两亲家吧。”不久,桃红家托了媒人来。我噘  相似文献   

18.
一口老缸     
去年的冬天太冷了,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流,竟然把我家院中搁置多年的一口祖传的老缸冻碎了。我收拾残骸间,睹物思人,想起逝去的亲人,勾起儿时对老缸的记忆。从我记事起,家里西厢房旮旯里就有这一口老缸。据母亲讲,是分老家时分的,来自哪个年代,爷爷也说不准。老缸早年间用来盛小麦,是当年盛粮食的最好器皿。  相似文献   

19.
那年,已做到环卫工段长的张姐把老家住房卖了,加上家里的储蓄,再跟亲戚借点款,买下了她熟悉街区的一楼三居室.事又凑巧,刚好赶上城区改造,沿街整修,拓展商铺,张姐临街的大间变成门面房.后来,她及时把它租出去,每年又额外有一笔固定收入.  相似文献   

20.
母亲·土地     
<正>母亲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家中兄弟姐妹多,没上过几天学,这对于母亲来说是一生中的遗憾。其实,她在自嘲没文化时,言语中却时常叨念着几十公里外的老家,牵挂着让她一生耕作的土地,还有因土地衍生的有机蔬菜大棚。母亲的土地情结,沉淀在被岁月风干的日子里,同时镌刻在我成长的记忆里。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