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山区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是山区乡村脱贫的关键。通过分析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所面临的困境,发现山区乡村地理状况复杂,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缺失,软硬基础设施贫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乡风文明建设缓慢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因此,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迫切需要完善乡村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关键。在对陕西省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深度分析陕西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陕西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对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增收等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界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4种模式,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先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农村产业融合等。 相似文献
4.
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引入动态能力理论分析基层组织(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以产业兴旺为目标,从产业选择到促进产业发展。研究发现: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特殊性,基层组织能力是主导因素;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依赖于农村基层组织动态能力的发挥,不同的基层组织主体动态能力比较优势不同,需要协商配合、协同发力;乡村产业呈现出差异化发展,除了因资源禀赋条件影响之外,还受到基层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赋能,重视农村基层组织之动态能力的发挥和培育,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利益共同体和乡村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农民再组织化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塑农民主体性和再造乡村价值的不可替代作用。本文着重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征和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并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开发中的成功范例,揭示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嵌入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最后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约束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从农民自组织层面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丰富乡村产业振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乡村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作物丰收,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虽然短时间可以达到丰收增产的目的,但是造成水污染、土地板结、大气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种植技术是采用综合技术,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生长的环境,降低农药化肥的用量,降低农作物的... 相似文献
7.
乡村产业的发展机制虽然在各地存在异质性,但核心都是具备自生能力的产业离不开有效市场。文章以贵州省水井村为个案,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微观层面考察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进程中极端贫困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有效市场形成的逻辑以及参与产业发展的各个主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水井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是政府的扶贫政策组织识别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利用本村要素禀赋、汇聚外部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降低市场机制的运行成本,建立起有效市场,各个主体则提供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研究发现,市场不是自在自为的存在,贫困乡村的产业存续需要依靠有为政府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有效市场,从生产端降低生产成本,从市场端降低交易成本,主体之间构建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才能利用自身优势启动村民发展产业,帮助村民成长为具备自生能力的市场主体,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赵文君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3):182-189
目的 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 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 (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乡村产业重要作用的发挥,本文拟深入研究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本文采用分步案例研究法,基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诱致视角,构建乡村产业振兴理论框架,从诱致目标、诱致方式、诱致内容三个维度提炼乡村产业振兴技术诱致模式。研究发现:嵌入式技术驱动模式、螺旋式技术驱动模式以及链条式技术驱动模式都是乡村产业技术诱致的有效模式;“技术目标设定—嵌入产业分析—产品体系构建”的三重逻辑是乡村产业技术诱致的有效实现路径。为进一步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政府可采取合理调控生产要素价格水平、有效推进园区技术研发活动、全面统筹产业与技术布局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5):232-236
文章以湖北省鄂东红色地区为例,构建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型,以薄刀锋旅游区、天台山旅游区、龙凤山生态园区、东坡赤壁景区、大别山风景区和黄梅现代农业园区作为鄂东红色地区为代表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其次通过乡村旅游地区资源评价模型的构建对鄂东红色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黄梅现代农业园区在鄂东红色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排名最高,大别山风景区最低。最后针对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为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基础设施环境和融资环境有待优化、农村农业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农业的多功能开发不够、农村农业产业融合的动力不足等问题,未来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多业融合的基础环境、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农村产业融合深度、加强农业多功能开发,发挥龙头作用、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动力。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与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本文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山西省农业旅游产业(以下简称:农旅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发现:2006-2020年,山西省农业和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发展趋势,但农业发展子系统整体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农旅产业协调发展等级从2006年开始经历了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达到协调水平几个阶段,未来产业间协调水平提升空间较大。由此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加大资源整合力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旅深度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构建乡村产业转型概念框架,并进一步揭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产业转型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结果:(1)乡村产业转型包括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型和农业经营范围转型三个方面;(2)土地综合整治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农业组织经营方式转型、农业经营范围转型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分别通过了1%、1%和5%的显著性检验。研究结论: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在乡村产业转型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措施;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与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新时代如何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要处理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与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非粮化”和“技术进步阻滞”之间的关系,大胆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恰逢其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托管在地方改革实践中主要形成了菜单式托管、订单式托管和土地股份合作式托管三种典型模式,通过比较三种托管模式在市场效益性、种养带动性、技术适应性和非粮化缓解程度上的优劣,提出了倡导其他模式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调整、增强政府对农业生产托管中介机构的监督追责和强化农民培训建立市场+政府双向引导的梯度示范机制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方法]文章基于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及我国乡村振兴、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相关政策体系,对目前我国的农业生态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基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绿色转型发展正在逐步实践完善,各地正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等等。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制度机制不完善、特色产业同质化严重、生态产品技术体系不健全、人才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表明在乡村“+生态”和“生态+”的业态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为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理念下的乡村振兴进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优化整体特色产业链、建立健全相关生态产品技术体系、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6.
17.
在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委的领导下,松江区驻村工作组带领全体驻村指导员立足"抓党建、促发展"职责,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兴达村驻村工作也初见成效.自从2019年6月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兴达村把大调研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带领广大村民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乡村振兴1.0版,升级为"卖品... 相似文献
18.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和重点,亦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渐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但实际调研发现,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短频快的融资需求与传统金融难贵慢的融资约束之间的困境仍然存在。本文基于湖南省的实地调研和问卷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较好的身体状况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后发现,是否拥有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选择使用数字金融的决策;在异质性分析结果中,参加技能培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数字金融从事乡村产业融合产生正向影响。由此,亟待进一步推进数字金融创新服务产品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持续增加相应的金融教育培训内容,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进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然成为辽宁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崭新途径,产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统计显示,辽宁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达6855家(包括农家乐),总资产超过301.8亿元,从业人员28万人,带动农户30.5万户,年接待人次7039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48.9亿元,利润42.1亿元,上缴税金4.8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定义出发,将其细化为基于农业的外向型融合与内源型融合两个方面,并以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分别作为外向型融合和内源型融合的代表性产业,结合2016年北京市"三农普"村级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系统考察外向型融合与内源型融合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向型融合对内源型融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乡村旅游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收益的提升;要素禀赋在外向型融合影响内源性融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正向的中介传导作用,但土地要素的中介效应相比于劳动力和资本而言并不明显。这些发现为新时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