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并且其影响正日益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能源安全预警体系已迫在眉睫;在分析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基础上,从能源供需、能源价格以及能源使用安全三个角度构建出我国能源安全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安全体系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安全体系的稳定性是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能源安全体系的脆弱性威胁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同时也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试图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手段对中国能源安全体系脆弱性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找出降低能源安全体系脆弱性,有效防范和化解能源风险的能源安全战略,为建立有力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消费和进口国,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和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是我国保持持续平稳发展所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从不同类型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现实的剖析,提出了发展多元化能源结构、开发替代能源和发展高效节能技术等3个方面的应对战略和10个战术对策: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推广节能技术和培养节能市场;加强能源消费和节能的宏观调控与政策指导;建立节能工程的鼓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节能示范区;普及节能教育和宣传;加强可再生能源建设;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节能政策和法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构建能源缺口假定下的产出影响模型,分析了能源供给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并从燃料乙醇弥补汽油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发展液态生物质燃料缓解能源缺口影响的效应。研究表明,高增长下的中国经济若兼顾能源安全问题,将可能导致原油供给缺口的出现;若仅保证能源安全,能源供给不足势必引起经济增长放缓;要同时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需通过寻求有效的替代能源弥补缺口。  相似文献   

5.
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能源及其安全测度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将多样性引入到能源系统和能源安全研究中,探讨了能源安全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界定了能源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国内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和能源进口的多样性;利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衡度指数,计算和分析了美国和中国近5年来的能源供应及进口情况,进而对其能源安全进行了对比研究。在2009—2013年,美国的能源多样性水平比中国高。结果表明能源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能源安全的维度,中国能源多样性水平表明应致力于改变煤炭的主导局面,改善能源供应结构,拓宽和均衡能源进口渠道。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能源安全问题是包括能源供应安全、能源需求安全、能源价格安全、能源使用安全在内的综合性风险与威胁。中国能源安全将面临: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下能源需求增加的挑战;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压力增大的挑战;争夺能源定价权的能源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挑战;能源价格倒挂下过度消费的挑战。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寻求应对策略:降低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实施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实施石油能源来源多元化;实施石油运输通道多元化战略,规避石油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主要依靠马六甲海峡所带来的风险;增加话语权,力争定价权;促进各国能源合作,共建全球能源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当今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驱动力,能源安全问题甚至比资本、劳动力更为关键地决定着未来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本文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角度,分析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优先发展我国水电能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我国能源资源现状,能源科技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我国水电建设现状与问题、任务与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电、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优缺点的对比分析,阐述我国水电建设的战略意义以及重要性。指出优先发展水电能源既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应对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趋势;发展水电应该作为我国当今能源策略的优先选择,加快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21世纪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资源储量、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能源环境和能源安全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国家应制定能源节约战略、能源开发战略、能源安全战略、能源环境战略,以保障能源的安全、稳定、持续供应。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消费和进口国,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和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是我国保持持续平稳发展所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和基本任务。分析中国能源安全现实状况,以发展的眼光,提出保障我国国家能源安全的五大基本对策,即建立石油安全战略储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巩固周边贸易伙伴、参与和组建世界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打造“中国石油航母”。  相似文献   

11.
国家能源安全及能源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国家能源安全是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及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即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障能源供给、科学防御突发事件及可持续利用.文章结合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的实际,分别论述了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及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社会、生态支持条件,并提出了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及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源面临着诸如人均能源资源不足、分布不均,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21世纪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并对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及在世界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我国煤炭市场供需状况和进出口贸易,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能源是全球繁荣和福祉的关键,是人类生活和工业活动的基础。世界能源理事会通过分析各国能源,评估各国管理平衡"能源三难困境"问题的能力和能源系统的绩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面临着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煤炭污染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近年来,中国环境可持续性持续向好,但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能源结构亟需优化。因此,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进环境可持续性;构建多元化国际能源合作体系,拓展能源来源确保能源安全;加强清洁能源需求领域创新合作,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3个层次共30个指标在内的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并对30个省级行政区2003—2019年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9年30个省级行政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沿线省级行政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值提升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值较低,主要是由于较高的生活水成本和生态水成本;宁夏、新疆两自治区的高农业化肥施用量和农作物受灾率导致后期安全指数波动明显;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能源安全指数差距和粮食安全指数差距较大,反映出目前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普遍存在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相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大力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对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和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山西省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有着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会促进多元化能源发展及生态兴省战略的实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林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8月19日,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在会上指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既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又关系到能源安全。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既是我国开拓新的能源途径,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能源安全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本文主要介绍能源安全的基本内涵及发展过程,分析我国能源安全现状,提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煤炭储备是我国能源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资源储备和现货储备两个层面。在建立健全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及时确立法制统一、效率效能、节能环保等原则指导下的煤炭资源储备和现货储备法律制度,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际油价大幅度飙升,而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这给我国能源供应及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及替代能源力度,这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