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涌入大城市。然而由于缺少一纸户籍凭证,他们被排斥在城市原有的经济组织之外,在工种、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不利于工业部门扩张。本文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户籍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4.
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军 《西部论丛》2004,(3):51-52
直辖后的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7%。据统计,2001年,重庆市总人口3091.0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38.80万人,占重庆总人口的78.89%;农村劳动力139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7.36%,全市耕地总面积2374.8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96亩。如按现有农村人均劳动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等问题,使我国农村积压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稳有效转移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虽然成功地实现了1亿多人的转移,大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将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分析预测,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将超过10亿,其中,劳动力约为6亿多,相对于我国可耕地的面积,农村劳动力将出现大量过剩。据有关部门分析,2000年,我国种植业只需劳动力1.6亿人,林、牧、副、渔业需要0.8亿人,乡镇企业容纳1…  相似文献   

7.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较大的变化,使这种作用逐渐减弱,而对农村所产生各种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文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比较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对这些不同转移模式的产生的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择优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乡镇企业,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层级流动,使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0.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首先通过量化分析,测算出河北省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数量,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用七个变量对影响河北省农村转移就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寻找其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雒文 《新西部(上)》2010,(3):31-31,46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内需不足和工业化的联系等方面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通过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素,提出建议:第一是以产业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尽快剥离附加在原户籍制度上的不公正的福利分配;第三,建立完善统一开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4.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党和政府以及理论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解决四川南充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实施多元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并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的劳动就业规划,实施制度创新和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就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模式,两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交替出现。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弊端。此外,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逐渐以就地转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6.
陈少晖 《开放潮》2005,(2):22-23
地处闽东山区、人口不足20万的周宁县,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经商人口竞高达6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在上海创业的人数达5万人,创办大小企业4000多家。2004年,在外企业完成销售总额达40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我们姑且将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周宁模式”。因为周宁人的做法使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入世的现实国情,分析了我国现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转移困难所在。提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扩大向国外劳务输出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广西经济》2004,(9):31-31
实施科教兴桂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必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1996年后我区职业教育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特别是受“两高”扩招的影响,我区许多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为数不多的职教资源或流失或闲置,面临生存危机。然而,金秀瑶族自冶县却通过职业教育开辟了通向新发展的创新之路,创办于1983年的金秀瑶族自冶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该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2002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1237人,就业率在95%-97%之间.就业巩固率99.3%。至今.金秀瑶族自治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地输送了2500多名毕业生到“珠三角”等地区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寄回家的钱超过5000元,总数达1000多万元.相当于县财政1/4强。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20.
王信远 《山东经济》2004,20(6):167-169
从宏观角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然性理论界已经有共识,但从微观角度,全面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因素,为宏观理论找到微观支撑的却很少。从效用角度,通过比较作为农民和作为市民的总效用差距,从微观上找到了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临界点,进而从宏观上可以通过加大市民与农民的总效用差距,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还从理论和实际具体分析了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