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涛 《现代乡镇》2007,(1):44-46
刘易斯模型面临着挑战并具有扩展、创新的内在要求,把刘易斯模型应用于珠三角地区二元经济演化和工业化路径分析时,该地区表现出刘易斯模型未能覆盖和未曾分析的特殊模式,而其特殊性主要是在一个开放条件下的演化增长,从而拓展了传统刘易斯模型的封闭系统分析框架,构建了由资本、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口贸易、技术转移等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开放型二元经济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刘易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消除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现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户箱制度改革、全方位多层次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夏飞  袁洁 《湖南经济》2002,(3):20-21
长期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就业吸收和乡一城劳动力迁移的主导理论是“二元经济理论”。195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了名作《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该理论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界探讨和研究发展中国家就业吸收和乡一城劳动力迁移的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5.
蔡涛 《现代乡镇》2005,(6):35-41
劳动力过剩,这一直是困扰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沉重包袱,但我国这种劳动力过分集聚在农村的状况,究竟是什么制度安排造成的呢?下面,本文拟先介绍二元经济结构及劳动力转移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把我国从1949年以来对农村劳动力的制度安排分成两个阶段来分析,最后再对刘易斯模型  相似文献   

6.
范静 《理论观察》2011,(4):95-96
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与新问题。加强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再认识。分析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等。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对我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托达罗模型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给我们重要的启示:不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部寄希望于城市,也不能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城乡同时吸纳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吸收问题研究──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扩大劳动容量平惠敏(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工业化的中心问题.对这个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国民...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和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个层次的转移,并对托达罗模型与两个层次转移的关系作初步探析,最后给出几点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广西具备刘易斯模型所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工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降和城镇化滞后,无法吸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当前经济收入差距(而非托达罗模型的预期收入差距)的驱动,2003年,广西农村71.89%外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迁移.为此,探讨适合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主要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情况和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个层次的转移,并对托达罗模型与两个层次转移的关系作初步探析,最后给出几点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对此也作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从刘——拉——费模式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提出了一种人口流动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该模型也有一些重大的缺陷,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相关措施,解决本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就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年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陕西省6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典型村的526份样本数据,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即PSR模型)对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发展的绩效水平予以系统评价。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发展的总体效果较好,就地转移促进农村发展的绩效水平明显高于异地转移,农村留守群体扶助机制完善程度欠佳。据此,从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完善留守群体扶助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美沂 《特区经济》2013,(2):152-153
供应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SECI模型理论,构建了供应链知识转移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从知识承载主体与核心主体态度这两个维度出发,提出面向供应链的知识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对全国31个省份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 2005年末,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8319万人,比上年增加957万人,增长5.5%。已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7.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并呈现出以异地转移为主、就业以制造业为多、西部地区转移人数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宁建华 《特区经济》2008,228(1):121-123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则充满着"活力",转移速度增快,转移规模增大。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以1978年为界,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建国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至现在两个阶段,在产权理论的框架下予以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叶迎 《改革与战略》2010,26(6):51-53
"民工荒"的出现是否代表"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和中国人口红利的结束?文章从需求角度分析了沿海民工荒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地转移。在此基础上,得出东部应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就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模式,两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交替出现。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弊端。此外,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逐渐以就地转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