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劳力是影响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部门劳力数量不足或者素质较差,阻碍了经济发展;而另一些部门(尤其是农业)则出现了劳力剩余。因此,做好劳力转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对未来劳力情况做出一个比较科学、比较确切的预测,就成了研究未来经济发展、做好劳力定向转移、制定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关键。 本文研究的劳力预测方法就是力图为1990年和2000年的劳力情况做出比较科学、比较确切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是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要求,但是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也受到多种因素的约束。下面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限制因素,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否为劳力转移提供足夠多的就业机会。根据库兹涅茨对世界59个国家1950年和1958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劳动部门构成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  相似文献   

3.
研究农业劳力剩余量及其向农村各产业部门转移,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农业劳力的剩余量我国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机械的发展,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劳动效率的提高等等,都使农业剩余劳力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郊区农村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化的产业转换,使农村经济得到综合发展。从1978年到1982年,市郊农业劳力的转移总量约100万人,同期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超过100亿元,大体上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力就能多创造产值1万元。这充分说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能动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近对上海郊区农村抽样调查,着重就上海郊区农村劳力转移的几种态势作一些阐述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区农村劳动力具有如下特点:劳力资源丰富,但剩余劳力相对偏少。劳力耐劳度强,但文化技术素质弱。农村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度低,劳动力利用很不充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强,农业劳力转移难度大。根据山区农村劳力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我认为山区农业劳力转移应当选择内外结合而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道路。这就是:在生产力现有水平下的农业剩余劳力首先要投入农(林、牧、渔)业内涵扩大再生产,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同时积极向非农产业(工商运建服等)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力主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农业人口转移实施主体的角度,以农业转移人口身份认同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指标,应用Logit回归模型全面系统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工作情况、生活质量、思想观念等因素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在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的各因素中,相关性由强到弱,已在城里买房、没有务农经验、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等12个方面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要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农村与城市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育率由生育成本、收入预期、生育习俗和孩子成活机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上述诸因素变化,从而诱至生育率的相应变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持续转移无疑将会导致生育率的变化。本文通过对1978年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出生率变化的相关分析,指出了为促进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超  周艳波 《农业经济》2015,(2):114-115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第一代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对持有土地的认知、人力资本特征、外出务工目的、务农经验及年限、家庭情况、收入情况这六个影响因素来分析比较代际差异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流出倾向。结果表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将农地流出的概率要高于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  相似文献   

9.
“包袱”变财富———实行“六个结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江津市有农业人口12343万人,农村劳力74万个,富余劳力48万个。为了把劳动力资本置换为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市里把农村劳动力开发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统...  相似文献   

10.
提高户籍城镇化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其市民化的效率。本文在界定农业转移人口内涵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四类:农村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就地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和被动城镇化的失地农业人口。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度及意愿都不同,应制定个性化的策略,有所侧重的对其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答记者问,明确为确保到2020年使1亿左右已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中央财政将专门设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负责人还表示,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完善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中央财政要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医疗保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农业劳动力追逐经济利益,成群结队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纷纷从农村奔向城市,从农业涌向二、三产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目前的问题是对农业劳动力转移,许多同志存在人在负担有,人走负担无的错误认识,对转移劳力负担没有明确的要求。目前,转移出去的劳力,普遍是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近几年来,贵州省许多地方自发形成了农村田间劳务市场,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村兴起的以劳动力进入市场的形式,来调节人地矛盾,是一个新生事物。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对农业生产有着现实的意义。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农村土地和人口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步子加快,普遍出现了农户之间土地占有和劳动力分布不平衡的现象;有的户土地多缺劳力,据劳务输出较多的习水县官店镇调查,因劳力外出打工而严重缺劳力户约占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15年陕西省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个体响应,采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从个体及家庭、认知与行为反应、农地流转与财产处置、政策需求4个维度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个体响应程度较高,对就近城镇化持支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的分别占81.8%、14.5%和3.7%。这种个体响应差异主要是职业、文化程度、生活满意程度、城镇化发展受益程度和转入耕地情况等因素导致的。基于以上发现,结合国家就近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本文提出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方面政策的认知度、加大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继而增强个体就近进入城镇谋事创业本领、建立以家庭城镇化为核心的有效环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与金融制度联动改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权利是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等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在职业、身份、价值观等方面向城市居民靠拢、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界定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论述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总结了美国和日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相关法规和搭建融合平台等。  相似文献   

16.
嘉定区外冈镇地处嘉定西北部,是上海嘉定的西北门户.外冈与望新两镇合并后,镇域面积50.96平方公里,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6.6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1万人,农业人口13700人,占44%,非农人口1.74万人,占56%;外来人口3.53万人.按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为56%.户籍劳力非农就业率为88.4%,农村富余劳力已基本向二、三产业转移.2008年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实现镇级财政收入1.85亿元.外冈,又是嘉定区规划建设的5个新市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出现“三农”问题不足为怪。特别是陕西,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实现,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比重,2050年前后将由建国初期的90%、目前的70%,逐步降到10%左右,现已进入以劳动力为中心的人口转移高峰期,“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人口恶性膨胀,劳力大量过剩,资源利用失控,农村社会秩序不佳,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坚持新型工业化,实施  相似文献   

18.
商品粮专业户是广大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业生产由单一农业向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部分劳力逐步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这一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结构,它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商品粮专业户的土地规模多大,经济效益最佳?这是商品粮专业户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新问题,现就我们调查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市部门转移给农村部门在当前带来很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复不足,农业广种薄收或农业土地撂荒,农村宅基地空置化和新建无序化,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不高等.探寻问题原因,既有表面上的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形成的农村留守人员特点因素,更有关于农村制度上改革滞后不能与人口快速转移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