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增加到2007年的495万,人数增加了4倍多。按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在70%-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率在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就业率在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就业率在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显而易见,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的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深深的感到了身上责任的重大。从学生的内因入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在就业这条路上走的更好。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而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而就业率和满意度之间的反差,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的主观因素,也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因此,各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意味失业的巨大挑战。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已经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学校分别采取措施,以期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本文就大学生就业率进行简单的分析,深入探讨各高校如何做到让大学生就业有"质"有"率"。  相似文献   

4.
杨丹  王子靖 《商》2013,(9Z):278-278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尤其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连续扩大。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后的学生陆续毕业,导致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为此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着社会政治的稳定,素质教育的推广及全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因此,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及提高就业率是高校教育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曲忠生 《商》2014,(40):42-42
自大学生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逐年壮大,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下,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毕业后能够顺利地找到工作,除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供毕业生选择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的研究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和择业观,从而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市场就业难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据有关统计显示,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不到70%,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只有30%多,在各类院系中排最后。体育教育专业在“大气候”和“小环境”的围困下,其毕业生就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魏敏 《致富时代》2010,(1):189-189
西方国家大学曾出现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西方国家在国家宏观政策、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两个层面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政府直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制定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综合治理政策体系,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应积极从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多元化趋势下,借助SAS软件尝试对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就业率、考研率、高层次用人单位签约率以及毕业生平均起薪水平等诸多因素进行聚类分析,为客观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杜自立 《中国市场》2014,(33):107-109
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我国就业形势为背景,了解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基本概念;对我国2000—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要建立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构想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筹集方式、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管理制度、增进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效用辅助措施、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预警机制等详细制度。  相似文献   

10.
例举2004—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就业弹性系数和第二、三次产业用人需求比例的统计数据,依据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因素,认为目前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不合理,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就业比例和就业弹性之间的结构性差异是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影响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缺陷、招聘岗位信息不对称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也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提出政府要制定相关法规和制度,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第三产业,政府、企业和投资者要共建成熟、稳健的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向好发展,从而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是检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关系到大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学好英语迫在眉睫.但是民办大学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通过英语四级有一定的难度.调查发现,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老师以及学校三方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互相补充和协调,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四级的过关率.  相似文献   

12.
刘娥  金广春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232-233
随着毕业人数的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不被看好,而人生目标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环节,大学生要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前提下,学会摒弃烦恼,适时寻找勇气和信心,确立人生目标,并一步步地朝着人生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3.
潘国宁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278-278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完成的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全国性调查研究发现,2008年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下降4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下降3个百分点,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达84%。由此可见,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有专业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职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在追求毕业生就业率的最大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俨然成为许多高校的"生命线",以致于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出现了很多违背提高就业率初衷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促进大学生正常就业的关键问题。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学校提供有关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6.
从2017年上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从一些独立巨头旗下的独立APP的用户使用时长数据看:自2016年开始,移动互联网首先要竞争的已经不是用户数量、网络状态,而是使用时长。用户时间主要分配在腾讯系、头条系、百度系、阿里系、新浪系。腾讯系占50%左右,头条系占10%,百度系大概7%-8%,阿里系占比6%-7%。  相似文献   

17.
孙脉 《品牌》2014,(11)
当前,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紧张。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国家政策、高校与用人单位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相关各方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全球经济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化体系中的一员,经济发展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可避免,同时金融危机也波及到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总量就业矛盾,进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生毕业的需求的总量在减少,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较快,但是就业率却不容乐观。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政府宏观调控对解决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相应的政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结构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人才培养结构等问题。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