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课题小组先后在浙江温州、义乌、杭州三地对41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问与调查,并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本文从城市适应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因素和加快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的措施等方面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适应城市。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1亿多外出就业劳动力中,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50%。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利益诉求是渴望社会尊重,最终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市民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为了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快地融入城市,政府、企业及培训机构必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培训与职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诉求与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玉丽 《特区经济》2010,(9):299-300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绝对数量的膨胀和组成结构的变化,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市已引起了中央的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本文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城的诉求和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共同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支出所占的比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对于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在2010年南京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支出所占的比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对于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在2010年南京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调查,我们的有效问卷783份。通过SPSS17.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社会管理制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管理制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新生代农民工退出农业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将当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因素进行分类汇总,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一个特殊群体,而新生代农民工又作为该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住房问题上,他们既和农民工群体有着诸多的共性,同时又有着自身的许多特点,反映到住房行为的方方面面,而值得我们关注的,其实是新生代农民工们特有的住房需求。文章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成都市成华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数据,对在成都市成华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需求进行重点的研究和讨论,对新生代农民工最新的生活现状、行为偏好、住房需求、市场与该群体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为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打开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政府有必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文章从影响城市融入的关键因素出发,提出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的四个方面,即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机制、新生代农民工收入保障机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机制和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服务机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机制的制度建设应由规章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最终目的是落实城市融入机制的制度规范,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职业特征.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点,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并在激励制度设计中予以体现,已经成为企业用好留住新生代农民工的关键任务.  相似文献   

10.
向莉  熊肖雷 《科技和产业》2024,24(13):159-165
新生代农民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基于CiteSpace软件,对2005—2023年国内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核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以及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作者合作团队;研究热点可归纳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返乡创业研究3个方面;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迁移、回流意愿、内生增长、城乡融合方面。  相似文献   

11.
经随机抽样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期望高薪酬福利、较低的工作压力和一定的工作自由度,新生代农民工与旧农民工在工作压力、工作自由度存在差异。因此,应当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念,并保障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生在城市、长大后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初高中文化水平适应不了企业高端科学技术岗位的要求:缺少参加职业培训的思想意识与各种条件;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人生价值观扭曲。进一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素质的措施有:广泛宣传法律知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及保险法的签订率:建立完善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提供个性特色的技术培训体系;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新职业培训法律与法规等。  相似文献   

13.
《发展》2012,(3):6-11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农民工问题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极为关注。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根据刘永富副省长的指示精神,由省政府研究室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11年6~9月,先后赴我省新生代农民工较集中的广东、新疆两(区),以及天水和平凉两市的8县(区),开展了我省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调研。  相似文献   

14.
代波 《魅力中国》2010,(35):398-398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代际更替和群体分化。尤其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后,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对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生代农民工诸多现实问题中,其就业则是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分析和就此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对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建设小康社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社会网络等方面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他们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排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大障碍。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国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户籍制度等条件限制,其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况。2010年中央明确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新生代农民工的根本出路是市民化,本文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行SWOT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黄春华 《特区经济》2012,(9):115-117
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为研究主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社会上存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合理的社会保障,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他们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难以享受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的问题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发展、改变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以及加强企业维护职工合法权利的意识,加强政府的对社会保障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制定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合理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并探索解决思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保证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保险法规落实,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参保面;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发展,强化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新生力量,其在城市务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发展需求.目前,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等原因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面临种种困境.必须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其发展能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怀,并从立法、执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的角度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的日益显著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渐庞大,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推进其城市融入的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心理问题的表现,并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校、企业、政府四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