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基于互惠公平和不公平厌恶公平偏好在委托多代理和团队激励契约方面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互惠公平对多代理人激励实验和收入对比效应实验的激励不足问题,对管理会计控制机制和组织行为学团队激励公平感的相关实验进行理论分析。基于此得出,在多代理人激励中存在纵向互惠偏好下的激励机制和横向不公平厌恶偏好下的激励机制,可以建立一个包含薪酬划分、绩效分配、业绩评价自主裁量权的实验框架。三个实验代表三种不同的激励契约,为研究两种公平偏好激励的相互作用、激励效力的比较、最优激励契约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郝项超  梁琪 《金融研究》2022,501(3):171-188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允许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对部分非高管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但设定激励对象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影响却鲜有研究关注。本文从公平理论视角分析我国非高管员工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创新的影响,并依据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与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非高管员工股权激励有效性假说与不公平假说。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但非激励员工因薪酬不公平而产生的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具体而言,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及激励与非激励员工收入差距小的上市公司中,非高管股权激励弱化企业创新的影响明显小于其他公司;而在非高管员工覆盖比例较高的公司中,非高管股权激励计划弱化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存在。因此适当提高员工股权激励覆盖的范围可以减少激励员工与非激励员工之间因激励错配导致的薪酬不公平问题,有助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创新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大背景下,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薪酬激励制度与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股权激励效应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有效配合.而我国现行股权激励税收政策设计遵循的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未能有效地引导、促进股权激励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股权激励税收政策设计目的与股权激励目标有冲突;二是股票期权计划分类不科学、税收政策导向不明确;三是授权日或行权日纳税的规定影响股权激励效用的发挥,极易诱发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四是股权激励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五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有关股权激励的税收政策不协调.文章回顾了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的已有研究,梳理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征税的国际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善臣 《财政监督》2012,(20):72-74
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小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在创新激励机制上存在着激励体系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组织缺位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技术创新的进行。文章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入手,综合分析了知识产权激励、政府政策激励、市场激励、企业组织激励、管理制度激励、企业文化激励和企业产权激励等创新激励措施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创新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闫森  郭瑜桥 《上海金融》2012,(5):112-119
商业银行高管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能够减少高管的投机行为,而声誉激励则是高管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不确定的市场预期业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银行高管的声誉激励模型。利用不确定规划理论对模型进行了简化求解,并依据模型结果,对影响声誉激励的因素以及如何强化高管的声誉激励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高管市场和激励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型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信息不真实、激励约束不兼容和考核指标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业绩评价和正向激励的效果,进而对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迫切需要从外部引入金触监管机制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7.
股权激励未脱离传统的金钱激励,而经理人的需求并不局限于金钱。这种激励制度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激励内容和经理人的需求不匹配。文章以非效率投资为切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内部控制对股权激励引发的问题产生了有效约束,股权激励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部控制建设,得出实施股权激励应当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相结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长效激励。高校长效激励在理论上还是崭新的,但长效激励及其理论与实践在企业中备受重视,相关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所以企业的长效激励实践与理论对于高校而言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心理诱导逻辑的管理学激励理论和利益关联逻辑的经济学激励理论,对高校和企业的激励进行比较研究,并对高校和企业长效激励机制适用对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高校不适合使用股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条件下商业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现状,找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商业银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商业银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上市公司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解决管理者跟出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实现激励需求,推动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分析了股权激励的模式,并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仁俊  高开娟 《会计研究》2012,(5):50-58,94
本文分析了大股东控制权实现过程中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监督或冲突作用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股权性质和不同成长性公司中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对管理层的作用显著影响股权激励效果;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明显,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增强;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第一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不明显的监督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从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环境角度解答了我国股权激励效果不佳的困惑,为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启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案时考虑适宜的公司治理环境特别是大股东控制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鼓励员工的方式已经在悄悄地向股权激励体制转变,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股东和各大企业选择这种员工激励方式.总的来看,这种股权激励方式已经相对完善,形式也相当丰富.但是不同企业之间的股权激励状况是不一样,这就造成会计和税务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目前,各个企业重要的激励方法和途径就是股权激励制度,所以探究股权激励制度中的会计及税务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本文针对这类问题开展了剖析和研究,并且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股权激励动机为视角,研究了两类动机下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动机下的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显著不同:相比于非激励型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激励型高管股权激励却能显著提高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14.
激励相容的概念 美国教授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和英国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由于引入"激励相容"的概念,开创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从而获得了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存在着绩效考评体制不完善、激励措施单一、无差别、缺乏岗位轮换和竞争激励机制等问题。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需要高校运用薪酬激励、发展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竞争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更好地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董亚蔚 《会计师》2011,(11):16-17
<正>一、前言二十世纪中期,美国菲泽尔公司第一次推行了股权激励计划,在以后的时间里,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股权激励如今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选择权,首先实现了企业所有员工的长效激励,解决了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因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方面,股  相似文献   

17.
高雅倩 《税务研究》2016,(3):113-117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不同股权激励方式纳税义务的比较研究,发现现行所得税制度与股权激励制度的激励效果存在冲突。现行所得税制度存在不明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拟上市公司三种激励方式税负差异较大,导致税负不公;限制性股票计税价格不合理,导致股权激励收益与税基不匹配;员工通过成立有限公司间接持股导致重复征税;拟上市公司员工折价直接持股,以及员工以折价方式间接持有股权的计税基础等问题税法均未作出规定。文章通过对股权激励方式的税负比较,为企业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方式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提出了完善现行股权激励税收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田小川  章雁 《上海会计》2009,(11):15-18
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股权激励成为新的关注点。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股权激励的影响,阐述了传统股权激励方法不适宜实施的原因,并对金融危机环境下可予选择的股权激励类型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激励问题,是要引起人们对员工非物质需要的关注。非物质激励研究不排斥物质激励,相反却认为物质激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该成为非物质激励的基础。研究非物质激励的目的,就是寻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与物质激励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升员工价值创造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激励机制不健全是掣肘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结合股权激励理论,依托母公司上市公司平台的独特先天优势,即通过母公司(上市公司)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激励效果,得出股权激励对中小企业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同时,作者也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股权激励的对策展望,以期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股权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