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大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4):41-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制度变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农民承担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创新农业制度变迁成本分摊方式,必须:1.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筹集制度,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减少农民的生产共同费用分摊;2.国家要支付农村失业和社会救济的费用;3.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费用要外部制度化;4.由于国家政策造成的粮食制度变迁累计成本国家要一次性承担,不能再由农民承担;5.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方式要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2.
高晓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4(5):46-49
对于一般商品要素,通过"价格双轨制"已然成功地实现了市场化,基本由市场供求机制所决定,各交易主体具有较大的价格选择权.然而,资金的价格为什么至今仍然由政府部门牢牢控制?利率市场化虽然几经讨论,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显然,对此问题的解释必须深入整个渐进改革过程内部,在制度层次上加以把握.本文试图从整个渐进改革的整体逻辑与金融交易本身的特殊要求的双重视角来剖析此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成君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18(3):22-25
制度变迁的关键是成本约束,这是制度本身产生的根本性要求。通过对经济利益主体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的深入分析,认为制度变迁是成本和收益相权衡和比较的产物,制度设计和安排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减少制度变迁的阻力,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急需挖掘经济发展新动能,而日渐走进大众视野的康养产业是在空间上连接三大产业、时间上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具备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潜力。文章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思路,重点从制度变迁和交易成本两个方面阐述康养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必然性,结合康养产业对消费和投资的直接持续性影响,论证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选择“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江会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5):9-11
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不是由政治家的善良愿望或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得出的“最优”方案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当时的制度环境和客观条件,即变迁方式选择的标准:“制度鸿沟”的宽度、“人力资产”专用性的程度、目标制度“记忆”的有无。过宽的“制度鸿沟”、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产”和“制度记忆”的缺失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然采取“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6.
董天翼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6-8
本文通过论述我国现存汇率制度的产生、特点及开放条件下的弊端,从汇率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出发,提出未来的汇率改革是遵循着一种渐进逻辑的,从有序退出现有的钉住美元制、到近期实现真正名义的管理浮动、并最终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和全面可兑换。 相似文献
7.
转轨时期的我国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兼有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投入控制型预算管理制度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双重特征;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反映了当前公共财政制度体系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是政府预算管理拟合市场制度的改革,将极大地降低预算管理的交易成本;有控制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客观需要,具有诱使性和强制性两种制度变迁的综合特征,也体现了渐进式制度变迁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以中国、前苏联及东欧为代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潮流。中国的经济改革,遵循的是一种特殊的思路,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其取得的成就表现在经济高速增长,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同时,也遇到了诸如市场机制作用有限,市场封锁及残缺,市场发育不平衡及市场主体缺位,秩序混乱等特殊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9.
边曦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8(3):4-7
改革作为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因素的制度变迁过程,其路径选择既依赖于经济因素,亦决然不能离开经济外因素,特别是文化的深层影响以及政治与社会因素的直接和现实影响。中国实行的渐渐化改革,既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亦是“制度遗产”约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杨来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2(1):38-42
90年代以来,以中国、前苏联及东欧为代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潮流,但是,由于向国本身的社会历史及经济法律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唢的国家在转轨道路及转轨模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的经济改革,遵循的是一种特殊的思路,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取得了特殊的经济成就,也遇到了特殊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着从“国”与“企”关系改革到企业内部关系改革,从分配制度改革到产权制度改革,从症状解到根本解的制度演进路径。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产权制度创新、治理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制度创新的R-G-M-M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2.
胡方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7
制度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有制度安排不满,具有改进现有制度安排以获取收益的动机的状态。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多年来体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迁的非均衡性-体现在变迁方式上的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变迁构架上的技术性生产边界与结构性生产边界、变迁内容上的增量变迁与存最变迁间。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在总体上体现出政府供给主导型的特征,需求主导型变迁尚未形成,金融制度改革的各种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政府,任何脱离政府改革的药方实际上都是空谈。政府既是改革的推动力量,同时又成为改革的对象,因此,金融启动的落脚点自然应在政府身上,对政府在金融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金融改革宜以存量改革为主。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计制度因会计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遵循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和改革方式。2001年11月12日,我国正式加入WTO,这必将对我国的会计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也必然会引发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15.
陈红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2):37-40
新制度经济这在中国股票市场的运用,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观察中国股票市场,可以看到中国股票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强外生性,强外生性下中国股市的筹资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中国股市的种种制度缺陷的根源,而中国股市要矫正这些制度缺陷进行制度创新的关键是政府角色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6.
吕宝林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24(4):348-352
本文从相关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利率理论角度说明利率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通过我国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发展实践 ,分析了我国利率制度现状及其原因 ,说明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法国会计体制的改革及其对中国会计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炜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0-61
近两年来中国财政部完成了对会计制度新一轮的重大改革,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制度,使新的制度既适应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各环境因素,又要使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衍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就必须要关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社会制度方面和社会传统方面与我国相接近的国家的会计制度方面的改革,而在西方国家中,与我国最为接近的就是法国,因此近几年法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对我国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新公共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已在相当程度上改进了西方公共管理的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公共服务的要求。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如何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已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迫切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的西方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