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以自己的名义就他人的权利标的所为的处分行为。在我国立法中主要体现在合同法51条,国内学者通常认为该条是我国对于处分制度的确立。在学理上,由于两种模式下的理论环境不同,引发了对于无权处分内涵的讨论,也引发了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的联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于无权处分的效力有不同的界定。从有效合同的要件来看,我国应采用效力待定说,但必须对效力待定的范围做出限缩,根据相对人是否善意判断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所说:“无权处分行为是法学上的精灵。”一直以来我国都有众多学者在探讨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合同法》颁布后学者们围绕第51条的理解,就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见解。有无效说,效力待定说,以及现在似乎呼声最高的有效说。笔者欲从无权处分行为的内涵出发,参照各国的立法模式并结合国内各种学说,试图找到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最好归宿。  相似文献   

4.
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一直就有争论,相关论文也非常多。在主张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区分对待和坚持物权行为有因性的前提下,对无权处分的法律效力加以区分控制。  相似文献   

5.
无权处分行为在民法学界一直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从我国《合同法》对无权处分的规定和《物权法》对善意取得的相关规定分析,我国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制度存在冲突。通过对其他国家所有权转移模式进行比较.认为可以通过修改合同法,将无权处分的债权合同认定为有效,在不改变善意取得条件的前提下,承认同一原则,从而解决二者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在出卖人没有处分权的买卖行为中,合同的效力与所有权转移之间的关系,是民法学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根据法律行为划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观点,运用法律事实分析权利变动的方法,综合考虑原权利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保护,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无权处分中买卖合同效力与所有权转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反垄断法可以从私法自治的角度去理解,主要表现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权利和自由。私法自治是反垄断法的一个运行机制,私法自治与反垄断法正相关。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在机制。反垄断法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反垄断法优先适用。私法自治是处理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关系的基础,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平行适用。反垄断法无需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标,反垄断法表面上的消费者利益条款是合理标准的适用。  相似文献   

8.
法律行为制度在整个民事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系着民法基本精神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本文主要论述了法律行为制度中体现的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的和谐结合.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作为村民参与管理的农村政治制度,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村民自治赋予了村民更多的话语权。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健全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确保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维护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现实交易的需要,我国《合同法》应当明确设立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贯彻保护第三人利益与遵从意思自治原则之间的平衡立场,内容可涉及第三人的权利义务,合同的生效、变更、解除等,并采用潘德克顿式立法例以与我国未来民法典衔接。  相似文献   

11.
从权利倾斜配置的角度入手,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倾斜配置进行分析:从横向权利倾斜配置来看,提出应对劳动者作进一步的区分,对不同的劳动者群体给予不同程度的权利倾斜配置;从纵向权利倾斜配置来看,提出应充分考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的"对合关系",对双方权利进行合理配置,并谨慎预测用人单位的对策行为,建立一系列配套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2.
特征性履行方法发轫于欧洲,是欧洲法学家注重形式逻辑研究方式的成果体现。特征性履行方法上升为法律规范不但是欧洲国际私法形式理性的表现,同时也是追求法律适用确定性的价值体现和排斥法官司法解释权的法哲学思想和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已有的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股权分散假设、从现金流权利的角度进行解释。考虑到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所导致的严重的控制权收益问题,从控制权收益的视角构建数理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是控股股东通过获取控制权收益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进而对影响其发行动机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行政处罚法作为一部行政法律是为了解决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和平衡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创设、行使起到了关键作用.鉴于行政法律与宪法的密切关系,从<行政处罚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论述到设定的宪法法理这一线索出发,对<行政处罚法>设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进行完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税收法律的角度探讨了纳税人权利问题。文章认为 ,就实质而言 ,纳税人的权利与其义务一样 ,来自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二者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因而不可分割。法定纳税人权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公正。我国纳税人的权利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与我国宪法规范表现的滞后性不无关系。文章提出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保障和完善纳税人权利 ,必须以宪法的完善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论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规避是一种违法行为。关于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的效力,理论和实践主要有以下4种情形:肯定规避外国法的效力;仅仅否定规避内国法的效力;所有的法律规避行为都无效;规避内国法无效,规避外国法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分析提出,规避内国法是无效的行为,而对于规避外国法,一般情况下也是无效的,但如果有关的外国法违反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强行规则或者违反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民法基本原则,这种规避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福柯的凝视理论,《纯真年代》中的凝视与被凝视体现了社会关系中的权力本质.在老纽约上流社会不可动摇的传统习俗的束缚下,男女主人公们都无法逃脱被摆布的命运,最终成为了强大的集体或男性凝视下的被观者、客体和他者,并受到他们的规训与惩罚.  相似文献   

18.
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不可改变,也为立法实践所验证。民法和税法的"模糊地带"以及民法规范的"自治"与"管制"特质为民法规范进入税法提供了制度空间。处于私法自治的底线考虑,税法应重点引入民法中的授权一方当事人规范、授权特定第三人规范和半强制规范,同时,吸纳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蕴含的立法思想和"管制"资源。从当前的税收立法看,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更适合采取设定技术,但从公法与私法"接轨"的角度审视,导引技术无疑占优,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远景技术。不管何种立法技术,通过"民法规范进入税法领域"实现公法与私法的"接轨",直接考量立法者的立法技术和立法道德。  相似文献   

19.
与古代税法不同,近代税法的诞生伴随着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关注国家债权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近代税法开始摆脱古代税法赤裸裸的财产征收与掠夺,开始关注纳税人的权益。从近代税法的立法进程、价值分析以及对古代税法的突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近代税法是从古代侵权法的税法到现代债权法的税法的过渡:国家税权开始得到制约,纳税人权利开始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