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分析我国农业现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论述了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主体部分。农业的持续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而,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因素,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科技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发展可持续农业,使农业生产能永远延续下去,满足人们世世代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含了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三个方面的内容。1991年联合国粮…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变得愈益紧迫,愈为世人关注。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1994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文章,认为从长期看,中国进口粮食的需求将远远超过粮食出口国的生产能力。2030年,当中国达到人口峰值16亿时,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引起环境恶化造成的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中国粮食产量将下降到2-63亿吨。如果届时人均消费粮食300公斤,有2-61亿吨的缺口;人均消费350公斤…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展望未来,要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下一个世纪全面发展和振兴,就必须花大力气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用科技的强大动力把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推向21世纪。一、21世纪农业科学...  相似文献   

6.
李专  曲政 《农业经济》2003,(10):28-28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三江平原腹地 ,经过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开发建设 ,昔日的“北大荒”已变成如今的“北大仓”。佳木斯农业在这一历史更替承接中 ,坚持整体开发、联合开发、开放式开发的农业发展战略 ,创造了土地资本经营开发、产业化开发、引资规模化开发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经验。一、佳木斯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与经验1、围绕调整主线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改变由过去种植业单一结构 ,逐年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种植面积 ,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目前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 2 1 6 %…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政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口政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已取得的成就在最近20多年 ,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工作成果喜人 ,在高产多抗、杂交优势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育成了各类农作物新品种800多个 ,增产幅度在10 %以上。同时 ,先进实用技术也得到迅速推广 ,1997年全国粮食作物主要技术推广面积在0 8亿公顷以上 ,比1992年增加0 6亿多公顷 ,其中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推广面积0 15亿公顷 ,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0 14亿公顷 ,水稻、玉米杂交种推广面积0 4亿公顷 ,种子统供包衣、化肥深施、秸秆覆盖、机播机收面积均有…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基本目标之一。而我国的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差强人意,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鉴此,必须从深层次上来认识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探索农...  相似文献   

10.
赵淑玲 《农业经济》1998,(10):10-11
一、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的历史使命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光辉的命题,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非常综合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类型及其认定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比较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传统农业产业相比较而体现的不同,分析了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的特点,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方式,并从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角度探讨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世纪中叶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了一种全球性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各国竞相实现农业现代化,片面追求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这样,在农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使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3.
农业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要实现传统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发达和完善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抽象看,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产业部门,从具体看,它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产业,从动态看,它是农村也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从现实看,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未来看,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必须有一个可持续化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情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铁  刘健 《农业经济》1999,(3):33-33
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我国的农业肩负着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使命的唯一途径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减少资源的破坏和损耗,在保证当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为未来的发展能够持续留下足够的空间,以确保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我国国情,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资源禀赋不足,决定了我国农业走可持续集约发展道路。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  相似文献   

15.
保障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国家安全,首先要保证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数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将是二十一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郑四渭科技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缓资源压力的巨大作用,决定了中国农业要在其弱质基础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能力。为保证科技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必须研制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有一条共同的认识 ,那就是———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开发人力资源 ,重视人口质量和智力开发 ,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美国在 1 90 0到 1 957年的 57年间 ,教育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物力资本增长速度 ,其所获得的利润结果为 :物力资本投资所赚回的利润增长了 3 .5倍 ,同时教育投资增加的利润却达到 1 7.5倍。从世界范围内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由于人力资源开发 ,教育投资增长 ,使经济增长的比例达到占国民经济增长总额的 4 1 % ,有的国家还超过这个比例 ,达到 60 %以上。美国著名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王雅鹏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过度的食品需求与土地掠夺式经营。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农产品供给以国内生产自给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为了满足目前的12亿人口和每年新增加的1600多万人口的衣食之需...  相似文献   

19.
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悦洲 《农村经济》2004,(12):81-84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中国农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采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做法,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也为农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