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有银行体系不具备任何盲目乐观的理由,国有银行需要他救,其中国有银行的分拆上市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国有银行的整体上市只是幻觉;目前也是国有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仅有时机,这种举措甚至可能使得一向是中国金融软肋的债券市场找到一个扎实的突破口。此外,如果银行经营风险不能识剐、估测和防范,那么再多再缜密的行政审批都仅仅是摆设。对国有银行而言,需要一场艰苦的“采五色石以补苍天,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去进行银行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银业危殆,关乎国计民生。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恰恰就出在银行内部。本文认为,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有必要通过施加来自外部市场的约束和压力,以加速内地银行公司治理改造的进程,因此推动银行上市,特别是赴海外市场上市,成为了近年来内地银行业监管者的要务。本文结合国有银行的经营现状,分析了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效性低下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探讨了国有银行上市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D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银行效率是评价银行经营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采用效率分析的前沿技术——自由分布方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对我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6~2002年的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较低,上市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效率较高,中国银行在国有银行中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论公允价值计量与国有银行改制上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与金融稳定的关系以及会计披露在金融危机中的角色。本文认为,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带来损益的剧烈波动。在中国特殊的银行信用机制下,银行系统会将很小的经济波动或者银行支付危机放大,最终可能酿成金融动荡。因此,在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慎重做出相关决策,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国的银行系统在技术上已经是破产的,但是仍然底气十足,甚至几乎所有的国有银行都在申请上市,向股民们明目张胆地要钱。在我看来,这是政府信誉在支持银行信誉,或者说银行信誉透支政府信誉甚至国家信誉。二十年前,银行系统是财政部门的一小部分,现在金融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财政体系了。而且财政政策之外,也有了所谓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6.
李春林  梁艳 《价值工程》2012,31(1):147-148
应用资本市场分形特征的判别方法,对上市银行股票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了16家上市银行股票的Hurst指数。结果显示:每只股票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这表明上市银行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不属于有效市场假说(EMH)所描述的有效市场;此外,四大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Hurst指数较小,这说明其他银行的分形特征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来,在四大国有银行仍在做着上市美梦的时候,我国股份制银行早已先尝到了“禁果”。2003年,银行上市的一个亮点是华夏银行的成功上市。2003年9月12日,华夏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挂牌上市,这是中国第五只银行股。在前四个上市的银行中,深圳发展银行是第一家上市的银行,之后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相继上市。与此同时,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厉兵秣马。早在2000年,这四家银行就提出了上市的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四家银行没能像和它们同年提出申请的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一样成为上市银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为上市银行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时盈利能力衡量指标,以加权风险资产平均收益率RORWA为风险盈利能力衡量指标,分别研究2005年至2011年间上市国有银行与上市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盈利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两类银行在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时的盈利能力无显著性差别,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在1%显著性水平下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9.
新年伊始,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步伐骤然加快.1月6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将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注资行动将使这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8.01%和10.08%.此事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美联社等多家海外媒体做了相关报道,国际舆论对中国国有银行加快改革步伐,并最终实现上市的前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注资,到底能让中国国有银行走多远?而曾经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面对上市,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以前,商业银行向体制内企业提供的信贷资金可以被视为财政注资,同时银行业也积聚了金融风险。然而,国有银行产权并非必然导致金融风险,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在银行业并不存在先验性优劣之分。国有银行产权存在的原因是居民部门缺乏信用,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需要。现阶段我国银行上市是改革方向,但国家要有充分的准备应对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1.
张姗  林小琳 《财会月刊》2012,(21):17-21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资本缓冲的顺周期性会加剧危机时期的金融风险。本文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数据为例,考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行为。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缓冲确实存在顺周期的特征,而且国有银行比非国有银行表现出更强烈的顺周期性。基于《巴塞尔协议Ⅲ》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监管。  相似文献   

12.
国有银行改制呼唤高效的内部审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立足于当前国有银行内部审计现状,以国有银行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为背景,深刻论述了高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在银行改制中的重大作用和深化改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上市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而信息化是银行运营的基础平台.在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银行信息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在专业人才培育、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深入创新.本研究以我国上市银行市级分行为样本,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并检验了我国上市银行信息化创新模型,发现了信息化创新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从而为我国上市银行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以成功上市为标志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主要通过非市场手段完成的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结束,财务重组虽然使国有银行的财务数据大幅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盈利能力的大幅提高。因此,深化国有银行改革仍然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对国有银行改革历程和现状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场导向理论视角,对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经营战略选择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中国的银行系统在技术上已经是破产的,但是仍然底气十足,甚至几乎所有的国有银行都在申请上市,向股民们明目张胆地要钱。在我看来,这是政府信誉在支持银行信誉,或者说银行信誉透支政府信誉甚至国家信誉。二十年前,银行系统是财政部门的一小部分,现在金融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财政体系了。而且财政政策之外,也有了所谓的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通过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我国的15家上市银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适当的几个线性无关的综合变量,说明上市银行间的区别和各自的经营特征和优点及缺点,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说明我国银行业(包括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应有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决定了国家选择了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这种支持造成了国有银行经营的外在化,严重扭曲了银行的经营机制,造成效率下降,风险累积,严重威胁着银行业的安全。由于外在化是与国家独家垄断产权交织在一起的,国有银行改革关键也就在于实现产权多元化,以提高产权效率。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确立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目标,国务院决定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为两家银行补充资本金.两家银行已于2003年12月31日分别获得225亿美元现金注入,在年内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择机上市.工行也将注入资金,2006年前完成上市工作.农行也积极推行改革,准备早日上市.国有银行改制上市正在全力加速.  相似文献   

19.
交通银行     
《中国劳动保障》2011,(4):F0004-F0004
交通银行始建干1908年,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四大银行和发钞行之一,也是存续至今超过百年历史的民族金融品牌。1986年7月,交行肩负金融改革“试验田”的重任,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新世纪,交行顺应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潮,在国有银行中率先完成财务重组、引进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并完成境外公开上市,其后又成功回归A股市场,圆满完成深化股份制改革阶段性目标。  相似文献   

20.
读者信箱     
《英才》2010,(12)
中行银行业蜕变的缩影从最早所谓的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股份制改造后的上市银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变化、整体改革推进,是密切相关的。中国银行作为我国最早开始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银行,它所发生的巨变,其实也是整个中国银行业蜕变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