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一、现代企业中的代理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下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企业的经营者能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维护所有者的利益,逐步改善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完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企业理论中,也就是所有者与管理者、所有权控制权之间的“代理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造成的。为了解决这种代理问题,人们设计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所有者对管理者的监督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是,一方面这种监督是要付出成本的,很多情况下,由于监督成本的高昂,委托就会弱化甚至放弃监督,从而导致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另外,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与其特殊的委托代理有很大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在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情况之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双方利益的不一致性使得委托代理问题难以避免。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使得委托代理问题更加复杂化。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博弈过程,提出了一些优化国有资产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总和,由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现代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两权分离形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无疑是这一系列契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委托经营者根据委托人的利益,在  相似文献   

4.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内生风险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就如何处理委托代理关系最重要的实现形式。委托人(所有者)和代理人(经理人)之间既需要合作又存在冲突的现实情况,为“没有显著控制权的所有权和没有显著所有权的控制”命题成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寻找到逻辑支撑。传统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框架中,委托人作为“强势群体”;而代理人作为“弱势群体”,却拥有“没有显著所有权的控制”,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效应函数)经常不一致,在委托人看来,代理人做出的决策不是最优的,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因此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制衡机制,协调彼此的责、权、利关系。基于这种认识,委托代理理论主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和信号显示等方面解释了代理成本的节省和分担问题,从而从理论上为委托代理关系投资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国公司管理层股票期权的负激励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即形成了以股东形式出现的企业所有者和以管理人员形式出现的企业经营者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此种关系下,经营者可以获得委托人难以取得的企业内部信息,因而在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诱导经营者的“偷懒”行为和道德风险的产生,即经营者会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甚至有可能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如何有效激励经理人,使其利益导向与所有者利益相吻合,从而避免产生大量委托———代理成本?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制度,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和代理关系。在国有企业中,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中央及各级政府受全体人民的委托来监管国有企业及其经营者,因此中央及各级政府代表的国家是委托人,企业经理是代理人。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为一种生产函数,追求在资源和技术条件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这种单一的企业目标显然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难以有效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产生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结合,它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企业行为可以看作是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组织,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博弈的结果。现代产权理论构造了一个委托代理模型,这个模型中,所有者即委托方授权给经营者(代理方)资产,并监督使其为所有者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委托代理模型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代理成本,它用来解释当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产生的效率损失,出现效率损失的原因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导致的利益冲突,因此,企业治理旨在提供解决这种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冲突的机制或者制度安排,即如何设计机制以使经营者更好地完成所有者的委托。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 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企业治理与重组滞后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我国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国有企业是由政府授权经营的,企业的监督者和经营者往往都由政府委派,委托代理结构并不完善:委托代理者之间并不是一种责权利相对称的相互约束关系,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云南财贸学院杨定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已确定为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自然就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在委托———代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会利用自身...  相似文献   

10.
试论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 《经济师》2001,(9):167-168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 ,国有企业归全民所有 ,只有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才能决定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实际中 ,由于不能逐个征求每个公民的意愿而形成共同意志 ,只能由政府代表全民行使管理权。即政府以“所有权代理人”的身份对国有企业实施管理。此外 ,为了更好地对国有企业实施管理 ,政府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委托给“经理”或“厂长” ,由他们负责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 ,他们是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代理人”。这样 ,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所有权的委托代理问题 ,还存在经营权的委托代理问题。在所有权代理问题上 ,按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根本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虽然是公司的出资人,但他们却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其经营行为的风险由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承担。这样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就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在实际的公司运作中,由于股东数量很多,只能够对公司的重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出资人的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证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性,往往是企业经营者牺牲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身的利益,导致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严重侵害了所有者的利益,所以,分清理顺会计控制和企业产权的关系至关重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出资人的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证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性,往往是企业经营者牺牲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身的利益,导致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严重侵害了所有者的利益,所以,分清理顺会计控制和企业产权的关系至关重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以不完全契约为形式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合约是不完备的,因而存在代理成本。只要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就会有偏离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企业里,这一偏离尤为突出。股票期权制最大的作用就是将企业业绩(公司价值)纳入经营者效用函数,企业业绩成为经营者个人收入函数的重要变量。它将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业绩最大化和长期发展的追求,从而纠正经营者行为的异化程度,达到降低所有者代理成本的目的。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  相似文献   

15.
产权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和难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关键。近两年来,根据政府的社会经济管 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不少地方加快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步伐,即由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一批原企业主管部门经营其管辖的国有资产,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三级授权经营制。笔者试从现代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来考察这种国有企业的三级授权经营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必然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在这种代理关系中,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利益目标、风险态度上并不完全一一致,加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非对称性,经营者很容易为追求自身代理收益而不惜牺牲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对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仟的履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是降低代理成本、维护所有者利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劲潇  都星汉 《时代经贸》2012,(16):204-205
随着我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相互分离,并由此产生委托代理成本。股权激励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建立利益的桥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代理问题。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发展。但是,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效果却受到质疑。本文从伊利实施股权激励的案例出发,分析导致伊利股权激励失效的原因是企业违背了股东权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角度划分,企业的发展经历了3种形态:业主制,个人合伙制和股份制.在第一种企业形态中,其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没有委托-代理关系存在;随着规模扩张和风险分担需要而诞生的个人合伙制虽然保持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二任不分,但也产生了搭便车和风险难分散的问题;股份制则是一个在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形成的标准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份制的形成是由于进一步融资和风险规避的需要,以及经营环境变化、经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委托-代理关系的确定同时产生了委托-代理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委托代理制度的扭曲。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关系被称为委托——代理关系(或称代理关系)。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以契约方式授权给代理入,其中包括某些决策权,代理入以委托人的名义并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层级代理关系,股东将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管理者,因此公司的资本经营和重大决策往往是由公司管理者来实际控制的。事实上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股东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理性人”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相互分离,并由此产生委托代理成本.股权激励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建立利益的桥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代理问题.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发展.但是,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效果却受到质疑.本文从伊利实施股权激励的案例出发,分析导致伊利股权激励失效的原因是企业违背了股东权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