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康 《中国企业家》2011,(14):129-129
说到中国城市里的明珠“北上广”,我便想起几十年前流行于中国亩产万斤的故事。故事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夜里趁人不备,让人把一万斤粮食堆放到一亩地里,于是就有了亩产万斤。问题是,那一亩地以外的地里收成如何?中国总是喜欢说我们可以做到亩产万斤,而把那一亩地以外的土地说得模模糊糊,就如同中国总谈到GDP,但很不爱谈人均GDP。  相似文献   

2.
牛国锋 《现代企业》2011,(11):28-28
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前五年它以一种常人见不到的方式在生长。即向下扎根,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地下。每公顷竹林的根系总长可达24000多公里。到了第六年的雨季,毛竹能瞬间成长,每天可向上长1.8米,15天。内可长到27米,五年的扎根就为其后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年的“扎根”很辛苦,五年后15天的生长很惊人,我们凡事爱讲打基础,毛竹打基础的能力让人佩服。  相似文献   

3.
祈雨     
麦茬在阳光下白花花耀人眼目,布谷鸟叫哑了喉咙啼出粒粒鲜血,庄稼苗缩成根根绿针,叶子边缘焦干,似乎沾上火星儿就会着起来……干旱,在我们多山少水的家乡鲁南一带很常见。抢收抢种,人们没白没黑地干活,谁都不盼望下雨;等到那播下的种子长成苗,晒干的粮食装进囤,庄稼地里锄得一根草不剩,天仍蓝得响睛时,老农们心里就发起毛来:“天爷,别放了长线,苗儿们受不了啦!”再连续七八天无雨,在叹息、声中老农们开始数下雨的日子,什么分龙、回龙、关二爷磨刀……好容易盼到傍晚起来了云彩,又想让云马上变厚。一夜爬起来好几回看天,…  相似文献   

4.
凋零与新生     
正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但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  相似文献   

5.
    
对于风雨雷电之中的雨,我向来没有什么好感。并不是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不是因为"秋风秋雨愁煞人",不是因为"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是因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不是因为"山雨欲来风满楼"。只因小时候放牛和干农活时,一下雨就得戴斗笠披水纸,感觉很不方便,常常还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成一个落汤鸡,于是,对于雨总是心存芥蒂。  相似文献   

6.
家中少存药     
一、药物过期导致的中毒。药物有一个有效期,若家庭保存不当,很容易导致药物变质。许多人不管是什么药,拿回来后就放在一起,或用小瓶子装好。到有病时,就拿出来乱吃一二片。如发热就吃红霉素与阿斯匹林,腹泻就吃黄连素。这样,很容易吃进已经过期或变质的药,造成意外。  相似文献   

7.
考举子     
有几名举子同路进京赶考。长途跋涉,口干舌燥。恰巧遇到一片果林,就想买几个果子解渴。这时,从果林中走出一位老农。举子们上前说明来意,老农笑着说:"吃我的果子得猜我的字谜,若猜中,任吃任拿,分文不取,要是猜不中,就请打道回府。""猜个字谜,这有何难?请快快出谜我们猜。"举子们个个精神大振,跃跃欲试。老农不慌不忙地说道:"两个‘不’字颠倒颠,两个‘八’字紧相连,两个‘人’字不相见,一个‘十’字站中间。"举子听了,你瞅我,我看他,谁也答  相似文献   

8.
“哄人”的病根50年代大跃进,一颗又一颗的卫星上了天,粮食亩产上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的报喜声此起彼伏。"极左"错误使大多数中国人狂热地失去了理智,人们鼓足干劲,把粮食产量喊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耳闻中国人创造的如此奇迹,也许当时有外国人目瞪口呆之后会间...  相似文献   

9.
春天到了,在北方一望无垠的麦田里,荠菜又露头了,小溪边,河沟旁,一丛丛,一簇簇,到处是她嫩绿的身影。小时候,拎着篮子、拿着小铲到麦地里挖荠菜是我和邻居小伙伴最常做的事,这时的荠菜不很显眼,细长的锯齿叶子紧紧地趴在地面上,颜色介于深褐和深绿之间,不易发现。我们如同探宝般仔细寻找,发现一棵就用小铲慢慢从旁挖起,因为荠菜的根扎得深,用手拔容易拔断。小伙伴们你追我赶,一两个小时的工夫,我们便每人拎着一篮子荠菜满载而归。  相似文献   

10.
从西安城里出来,向西北行进不到5公里,就进入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虽然是近郊,但俨然到了乡村,放眼望去是成片的玉米田,一个个村庄被围在其中。两千年前,这里却是一个方圆数公里的城池,满盖着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那时,一个年轻的帝国把自己的根基扎驻在这片黄土地上,然后,以它为中心,不断向外开拓,释放着一个朝气蓬勃的躯体所蕴  相似文献   

11.
我经常埋怨风,埋怨雨,而且理由充分。虽然这不过是很平常的风很平常的雨,但因为它们给自己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甚至在我眼前制造出某种可怕氛围,我责怨起来总是底气十足、振振有辞。但有一个雨天,我见到一位气象学家,他对我只因为雨天给我带来小小的不便就如此愤懑很不理解。他问我:"你有没有见过台风?"我摇头。摧枯拉朽的台风,我并没有亲历过"。每个人都在诅咒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巴蜀质量跟踪》2001,(25):48-51
“小燕子”真是红得不得了,近期的精装大戏《情深深雨蒙蒙》再次红遍了大江南北,赵薇在里面的人物形象又跟”格格”有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在欣赏她给我们带来的艺术形象时,许多人也很关心:生活中的赵薇都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感恩的庄稼     
女友的叔叔三年前到以色列从事建筑瓦工工作,一天他给我们讲了发生在那个国度里的一个现象,确实让我们很感动。在以色列种庄稼的人,每当庄稼成熟的时候,靠近路边的庄稼地四个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予收割。这个现象引起了那个叔叔的好奇心,他向当地人请教其中的原因。当地人解释说,是上帝给了曾经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今天幸福的生活,他们为了感恩就用留出四角的庄稼这种方式报答今天的拥有,这样既报答了上帝,又为那些路过此地而没有饭吃的贫苦的路人提供了方便,使他们不会因为贫穷和长途的跋涉而吃不上饭。四角的庄稼,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收…  相似文献   

14.
农谚·俗语     
紧持庄稼,消停买卖 这句农谚是指种庄稼讲究不误节令,农忙时就得紧张起来;做买卖讲究耐心持久,可以从容不迫. 不怕狂风一片,只怕贼风一线 这句农谚指大面积刮过来的狂风容易引起重视,好预防;从小洞眼和缝隙里持续吹进的风往往被忽视,从而对牲畜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5.
有个农夫,由于庄稼种的好,生活过得很惬意。村子里的人都夸他聪明,并断言只要他做生意肯定能发大财。农夫的心痒痒了。他的妻子是个明白人,知道他不是做生意的料,就劝他打消这个念头。但农夫主意已定,妻子怎么说都不行。见劝说无用,妻子就说,做生意总得有本钱吧,你明天就把家中的一只山羊和一头毛驴牵进城去卖了吧。妻子说完就回娘家了,找来三个人,对  相似文献   

16.
客户与客人(六)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有位穿着汗衫、满身汗味的老农,走进一家汽车专卖店。他一进店,迎面立刻走来一位笑容可掬的小姐,很客气地问:“我能为您做什么吗?”老农说:“不用不用,外面太热,我刚好路过这里,进来吹吹空调,马上就走。”小姐为老农倒了杯冰水,并请老农坐在豪华的沙发上。老农说:“我们种田人衣服不太干净,怕会弄脏你们的沙发。”小姐说:“沙发就是给客人坐的,否则公司要它干什么?” 喝完冰水,老农事出有因地欣赏起展厅中的新卡车,小姐走过来给老农介绍。老农说:“你可不要误会,种田人可用不着这种…  相似文献   

17.
我家住得远离村庄,宅院建在农田里面,环境非常雅静。夏天,青纱帐把家隐藏了起来,可是,没有办法藏住炊烟,那片庄稼的颜色很绿,映衬得升起的炊烟很白。村里的人说:“我们这里住一村人,你们那里住一户仙。”无烟的时候,大约担心人们把仙家忘记,青纱帐里经常弄出一通鸡鸣或狗叫,催人想念。于是立刻就有位老太太手牵着一个小孩,入帐串门来了,要找母亲唠家常。兴许怕把家弄丢,在进青纱帐的胡同与村路的岔口处,我们种下一丛扫帚梅,在那里做个记号。扫帚梅本来是庄稼人院里的一种花草,栽在野地,让人感到奇怪。四面八方有竹林似的高粱地,天刮一阵风,…  相似文献   

18.
减肥期间除了运动以外,吃也要吃得正确、吃得健康,不能都不吃,否则你可能连做运动的力量都没有了。据了解,很多人会因为减肥,每天本来该吃三餐,就变成两餐或只吃一餐,这样都是不对的。第一个观念就是要告诉大家,三餐一定要吃,但是要吃得正常。第二个观念就是三餐中的晚餐要简单才好,所谓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午餐要吃得像平民,晚餐则要吃得像乞丐,这是很有趣的说法,但说得一点都没错,因为晚上我们身体的活动量降低了,摄取过多热量会无法消耗而变成脂肪,而选用相同热量的食物时,可以选比较有饱食感的来吃。第三个观念是不能因为减肥而赔掉了我们…  相似文献   

19.
戚晗 《乡镇论坛》2020,(4):36-37
最高亩产15000斤,平均亩产8500斤,亩均净收入超过8000元,160亩产值达到300余万元……这一连串的数字,正是甘肃省徽县江洛镇生姜种植产业基地里结出的累累硕果。“生姜种植产业产量高、市场好、劳动吸纳力强,江洛镇贫困户多,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就有349户,我们通过多方考察学习,因地制宜,发展生姜种植产业,就是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20.
大学毕业时,班里除我以外的所有同学都留在了城市,而我满怀着一腔热情走向了基层,走向了农村。六年了,我无时无刻不在向往都市的风光,但我一想到数百名村民送别我时的双双泪眼,我便不敢懈怠,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我从群众的泪眼中,寻找到了在农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