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基于1985-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出口与GDP样本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的动态协整关系;但三者之间均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其中,服务贸易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大力鼓励服务贸易的出口。  相似文献   

2.
针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的争论,本文根据1978—2001年上海的出口、进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出口与进口之间分别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双向联系,表明上海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更新后的数据和修正的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与GDP之间以及服务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因果关系、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变动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和服务出口分别对GDP有单向促进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我国服务出口和进口之间则存在双向促进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GDP对服务贸易和对服务出口,以及服务进口对出口的短期偏离有向长期均衡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一国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两者高水平的协调发展会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强化单向国际投资的经济效应。利用UNCTAD的国际投资数据和TiVA数据库的增加值贸易数据,测算2000—2018年63个经济体的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IFDI与OFDI的耦合协调度)和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并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基准模型检验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整体上具有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效应;影响机制检验显示,双向FDI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资源配置优化效应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在发达经济体中显著为正而在发展中经济体中显著为负,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经济体中显著为正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体中不显著。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向FDI协调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策略,以双向FDI协调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利得持续增长,并通过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85年到2006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与农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通过协整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据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说明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同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以1985—2005年数据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分析,对服务贸易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服务贸易出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1985~2005年数据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分析,对服务贸易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服务贸易出口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桂珍  刘慧芳 《全国商情》2009,(11):89-90,92
本文根据我国1985-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数据,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等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出口的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  相似文献   

9.
采用河南省1993~2009年出口额、FDI与GDP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计量方法,实证研究河南省出口贸易、FDI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出口贸易与GDP、FDI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出口贸易、FDI对河南省经济增长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总体上都是正向响应,但出口比FDI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强一些。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快出口、FDI增长以带动GDP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1981~2005年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利用JJ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了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及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及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金融效率单向促进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增长促进了证券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来,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还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总体上保持了比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更快的增长速度。突出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迅速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服务消费、服务业就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服务创新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和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服务经济成为国际转移与经济合作核心的内容。无疑,这得益于这些国家服务创新战略的实施、服务创新体系的构筑和发展。文章对上述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作了经验总结和特征比较,对创新发展的趋势和取向进行了揭示说明,同时对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1995—2006年的出口贸易额、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各自的排放量等统计数据,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借以说明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服务业发展水平代表着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城镇化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是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过去十年海西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加速海西城镇化进程,但是城镇化对服务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出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与城市的聚集水平和城镇化不同阶段城市主导产业不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力扩展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是我国当前引进外资、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转型、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紧迫之举。本文以中国服务业FDI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FDI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中国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六个路径中,就业效应、技术效应、资本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针对贸易效应和制度效应作用并不显著的情况,本文从WTO规则框架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扩展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0—2008年江苏省的相关数据,对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Granger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Granger原因;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任何一个的变动都会对另一个和自身产生影响,其中,服务业发展的变动对城市化和自身会产生较强的正向冲击;城市化的变动对服务业发展在短期和长期内均产生正向冲击,但是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服务消费为切入点,构建了两部门非平衡增长模型,解释了中国式的“服务业发展悖论”。从理论模型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从实证分析看,利用我国1995~2010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虽然滞后,但可通过服务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劲。这为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现状、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服务贸易的日益快速增长是我国入世后服务贸易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引入贸易竞争指数,对入世前后两个阶段的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的比较分析,以寻求对入世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入世以来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受到的冲击较大.对此,文章将发挥静态比较优势和培育动态比较优势相结合,就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与制造业外流FDI不同,服务业FDI不会刺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本、原材料等的出口,但会从总体上提高母公司的出口竞争力。随着服务业的可贸易性日渐提高,服务业跨国公司重构服务业国际生产,有时能利用国际企业内分工提高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