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的不同特征 苏南模式的特征 苏南模式的雏形产生在计划产品经济时代,从1953—1978年,苏南农村工业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说起战略性调整,不能不说说锡山的乡镇企业。锡山市是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的“苏南模式”的发源地。70年代无锡县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立刻“村村办厂,处处冒烟”,社队工业如满天星斗。由此演变而来的乡镇企业,在锡山的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从80年代中期以来,宏观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弱点的日益暴露,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以致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  相似文献   

3.
从发展乡镇企业到乡镇企业改制再到目前的集体资产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南模式”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苏南模式”需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鸿昌 《江苏改革》2001,(12):10-13
任何经济发展及其模式形成都有其自身规律,苏南经济发展及其苏南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通常说苏南模式是指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其最初的特征为: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在地政府起主导作用,有着明显的政企不分特征,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5.
回顾我国近20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史,毫无疑问以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的“苏南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谁也不能够否认它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示范效应。而当以集体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苏南模式”与以个私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在进行着热闹的较量时,无论是从舆论的观点,还是苏南各地方政府发“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似乎“苏南模式”的势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各界人士纷纷认为“乡镇企业已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退,苏南模式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苏南以创办乡镇企业为发端,以农村工业为引擎,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其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苏南人所创造的辉煌虽然已不是传统的“苏南模式”所能涵盖,但苏南曾经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今天跨跃的基石。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再到苏南的第三次转型,立体地展现了苏南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历程,对国内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东部发展模式中.上海以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以及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支持.成为无可争议的“龙头”.而小型区域经济(或称县域经济)最为典型的就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充当企业投资者,创办者的重要角色。“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使政府事实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社队企业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同志曾把社队企业称之为:“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三中全会后,社队企业迅速发展,轻纺、塑料制品、建筑材料、机械五金、中小农具、农副产品加工和商业服务业等,均有较大发展,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中央一号文更是肯定了社队企业的地位和重要性,指出:“现有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些是城市大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中央四号文又指出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财政收入新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苏南乡镇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了企业体制的全面创新,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资本股份化,企业经营自主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政企关系规范化,并以此为动力推动了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场变革使传统的“苏南模式”脱胎换骨,使苏南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使苏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本以张家港市塘桥镇为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区建设》2011,(9):22-23
依靠乡镇企业、经济崛起、促农致富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创出一条全新之路,影响深远。但就乡镇而言,工业经济再发展,也还有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提升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常熟市董浜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新苏南模式藏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上海经济》2005,(1):24-26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政府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曾一度沉寂。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外向度直线提高,发展重心也转向城市,地域板块重新整合,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新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望 《江苏经济》2001,(6):46-47
70年代末分权式改革背景下产生的苏南模式,曾经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和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而熠熠生辉。成长坛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然而进入“九五”以来,其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各项经济指标相对“九五”期间大幅下降,一向以效率高著称的乡镇企业也遇到了效率普遍降低的问题。原因何在?本文作者深入探究了苏南乡镇企业改革的内涵,断然指出苏南模式的弊端在于社区政府公司主义。唯有消除这一障碍,进行二次改革,苏南乡镇才能迎来其再次飞速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3.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但是国内经济界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争论往往超出了这两种模式本身的范围,过去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时,以苏南模式压温州模式,现在强调私有化时又以温州模式批苏南模式,我们认为,比较这两种模式不要夹入政治标准,不要简单地以公有还是私有作为证券标准,应该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和浙江模式中个体私营企业的不同发展路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在两种模式下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指出两种力量的博弈与企业制度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南模式”是由苏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实践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村工业为灵魂,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县、乡政权直接领导的一种农村经济模式。这一模式已使农民走上了集体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王战 《浙江经济》2002,(17):40-40
长江三角洲基本上是三种市场化模式,即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上海的做法。浙江模式实际是温州模式。笔者同意浙江同志说的,浙江不是转型经济,是一种在基层和群众创业创新进程中不断推进的市场经济。苏南模式主要是乡镇企业发展。上海不讲模式,但有自身的特点。上海在改革开放以前是“逆市场化”进程,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经济转变成为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初  相似文献   

17.
“苏南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集体经济为主,其产权载体是乡镇企业。党的十五大之后,基层在对“苏南模式”进行反思过程中,普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到1999年底,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实现改制的乡镇企业已占总数的95%以上;乡镇企业实收资本中,集体资本已从改制前的90%以上调整为65%左右,非集体资本从改制前的10%上升到35%。乡镇企业的产权改制主要是通过界定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其他产权主体的产权关系。使企业在市场机制下进行交易与合作。但是,由于出现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矛盾,使产权改制难以规范和彻底。  相似文献   

18.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核心在于乡镇企业借助了政府的资源,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制度不是与文化无关的“纯经济”的制度,任何经济制度都是在文化中存在与发展的。费孝通(1986)早已经认识到,温州模式不同于苏南模式缘于文化的不同。费孝通说,苏南的历史传统是农工相辅、男耕女织,可以说是“牛郎织女”;而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却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花、箍桶、裁缝、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的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这些飘泊异乡的手艺人和商贩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相结合,是艺商与农业的结合。在这两种不同的老根基上,苏南长出来的是社队工业和后来兴起的乡镇工业,浙南冒出来的是家庭工业和加工专业市场。苏南是从农副业出工业,以工补农;浙南是从商贩业出工业,以工扩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仪 《发展》2003,(5):67-68
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两个三角洲地区,先后出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三种不同模式,这就是“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推动了本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而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然而,这三种模式产生的背景、经济主体、运作机制都有很大不同。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是得力于大规模引进香港等地的外资以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其突出的特点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