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致富之友》2000,(7):16-16
绞股兰是葫芦科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绞股兰性寒、味苦 ,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镇静安神、益气强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食欲不振、偏头痛、多种癌症等。国外研究发现绞股兰有参与细胞复活的显著作用。因此 ,人体内有一定量的绞股兰皂甙 ,就能起到显著的防癌、抗癌作用。绞股兰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 ,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中均能生长。在我国绞股兰人工栽培已获得成功 ,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绞股兰的繁殖1 有性繁殖种子的采收与处理。10 -11月当果实呈深褐色时 ,种子即表示成熟 ,采…  相似文献   

2.
3.
亚麻是古老的纺织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按其经济性状和用途可分为油用、纤维用和油纤兼用两种类型。人类栽培和利用亚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中国对亚麻的利用有2000多年的历  相似文献   

4.
5.
6.
王铭农 《中国农史》1993,12(4):65-70
动物阉割术最早产生于黄帝轩辕时期,已有董仲先发明马的火騸阉割术。殷商时期,已有象形文字记载。西周时期,马和猪的阉割技术见于文献记载。春秋时期,马、牛、猪的阉割技术已形成騸马、犍牛、豮豕的专有称谓。秦汉时期,阉割技术已趋成熟,并对羊、鸡的阉割术加以记载。特别是汉时期,不但阉割术得到改进,而且发明了走骗法。同时也认识到阉割后的动物易肥育,肉质鲜美、性情温顺,易于饲养管理。因此,魏晋之前,我国动物阉割术已得到了很大发展,对后世的动物阉割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范毓周 《中国农史》2002,21(1):23-26
有关商代的麦类作物,学术界争执不一,迄无定论。本文结合考古材料,重点分析了甲骨文中有关麦类作物的记载,指出:麦类作物无论是否起源于中国本土,其在商代确已成为常见的大田作物,而且小麦为“来”,大麦为“麦”,围绕麦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还有一定的祭礼典礼。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观赏海桐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海桐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适合种植在庭院中观赏。因此,海桐在我国园林景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分析了海桐的栽培方法和种植特点等,探讨了观赏海桐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神"(Kyros)是三倍体饲用甜菜新品种,北京克劳沃草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丹麦引进.  相似文献   

10.
马强 《中国农史》1999,18(2):29-37
本文分三部分,运用历史文献与近年来考古发现资料,考察、论述了先秦至隋唐汉中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对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土地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水利兴修等作了重点探索,本文认为先秦至隋唐时期汉中地区农开发虽历程缓慢、曲折、但古代先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良好的农业地理条件,较早的农业开发使汉中地区在旧中国、秦汉时期即成为西北著名产粮区,并对秦汉王朝的确立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唐代开始的“畲田”经济拉开了秦巴山区山地农业开发的序幕,由于汉中环境较为封闭,加之常受战争、流民及周边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冲击,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渔猎、采集经济在北宋以前一直在农业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1.
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部分,运用历史文献与近年来考古发现资料,考察、论述了先秦至隋唐汉中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对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土地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水利兴修等作了重点探索。本文认为先秦王隋唐时期汉中地区农开发虽历程缓慢、曲折,但古代先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良好的农业地理条件,较早的农业开发使汉中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即成为西北著名产粮区,并对秦汉王朝的确立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唐代开始的“畲田”经济拉开了秦巴山区山地农业开发的序幕。由于汉中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加之常受战争、流民及周边氏、羌等少数民族的冲击,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渔猎、采集经济在北宋以前一直在农业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2.
郜媛媛 《中国农史》2023,(2):62-72+145
麦类作物大约在商代前后传入西南地区,从考古材料来看,西南地区麦类作物出现的年代呈现显著的西早东晚、北早南晚特征。本研究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先秦时期麦类作物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地区发现的材料,对西南地区麦类作物的来源路径进行探索。麦类作物的传播路径可能存在北线与西线两条不同的通道:北线沿着粟类作物传播的路径率先传入甘青地区后,继续向南传播至川西地区,并一路南下传播至云贵高原;西线则自青藏高原南北两端向东传播。在麦类作物传入西南地区后,区域内平原和山地居民对于外来作物冲击的回应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体系相对成熟、保守且稳定,不容易受到外来作物的冲击,因而麦类作物始终只占据全部农作物的极小份额。但山地则不同,山地作物系统倾向于多样化,且比较容易受到新物种的影响,作物体系转变较快,这在大麦的传播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在西南山地地区,麦类作物传入以后,很快被当地居民接受,原有的作物体系被打破,部分遗址甚至转而经营以麦类作物为主的农业。  相似文献   

13.
阳美秀 《农家之友》2003,(13):27-27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脱毒马铃薯种,可使马铃薯的种性得到恢复,增产效果明显。我市1999年引进脱毒马铃薯荷兰15号,亩产一般1500~2000公斤;2000年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脱毒马  相似文献   

14.
古代栀子及其栽培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桅子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成熟果实可作染料和药材;栀子又是著名的常绿木本花卉。中国人民栽培桅子历史悠久,经过长期引种、培育与选择,创造了染用栀子,药用栀子和观赏栀子三大类型。在栀子的种植与繁殖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唐代始闻西域有薝蔔引入,一度传为佳话。本文就桅子与薝蔔的异同提出见解,并对桅子生产的发展概况、古代栀子种植技术和利用,作一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食用花卉属于是可以作为食品的花卉,不仅是这些花卉的果实,包括花卉的根茎叶都可以食用,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论文针对食用花卉及其栽培方式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末以前棉及棉织品输入的史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五种》陈祖架主编《棉》(上编)所辑录的全部文献,和后来发现的史料——包括日本天野元之助教授《中国农业史研究》第二编《棉作的发展》第二节《棉花传人中国》中的补充,和我们最近掇拾所得,将明末以前关于棉及棉织品输入的史迹,简要整理如下,供研究我国棉花栽培史的同志参考。(一) 先秦:中国中原地区,所利用的植物性纤维,主要的有大麻与葛两项,肯定没有  相似文献   

17.
正除了记忆总是美好这样的人文因素,现在的牛奶确实可能变得淡而无味了。实际上,国外的牛奶,也往往是淡而无味的。这种变化,是进步?是倒退?还是无奈呢?牛奶为什么不再香浓?香浓跟营养有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牛奶的浓和香说起。浓淡,与内容形式都有关牛奶香浓中的浓,有时候是指香味浓郁,有时候是指牛奶看起来浓稠,还有很多人把放一会儿就出现一层奶皮当作浓的象征。香味浓郁的浓后面再说,这里先谈粘稠意义上的浓,用科学参数来说,就是粘度。牛奶的粘度首先取决于其中的固体含量。  相似文献   

18.
杜鹃花在北方的栽培养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鹃花是花卉爱好者所喜爱的观花植物,但对该花的养护有些难度,从基质、日常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1975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送给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西洋参种子50克试种。1979—1982年先后又引进西洋参种子150多公斤,播种在五常、尚志、木兰等县有关林场、农场、参场。培育1—6年生实生苗90多万株,其中自产第二代种子实生苗13396株,发展面积达5800m~2,每平方米收1.75公斤,3年生最大75克,4年生最大150克,5年生最大200克,产生经济效益4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于1983—1987年黑龙江省西洋参种植发展到13万多平方米,1990年春已经发展28万多平方米。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相似文献   

20.
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为报春花科他客来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地中海沿岸、冬季开花、花色多样、观赏价值很高。仙客来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发育适温为15~25℃。仙客来在北方通常采用播种繁殖法。播种期以9~10月为最佳、播种后14~16个月即可开花。土壤以壤土、腐叶土及河砂等量混合为好。播种前用30oC左右的温水浸种一昼夜、然后以1.5~2二0on。的距离撒播于浅箱或浅盆中,复土0.3~0.5cm、用浸水法浇透水.盆上盖玻璃,保持盆上湿润。18~20t约40d出苗,出苗后拿去玻璃,置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