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彦彬 《全国商情》2009,(16):85-86,92
由于私人资本缺乏向农村市场提供服务性消费品的积极性,作为乡村治理主体的乡镇政府又不能按照农民的需求意愿提供公共服务品,从而导致农村服务性消费品供给与需求错位.改善供给进而刺激消费是繁荣农村服务性消费市场的策略选择.因此繁荣农村服务性消费品市场要通过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农村市场、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决策地位、建立城乡服务性供给的共享机制等措施来改善农村服务性消费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2.
导致农村市场扩张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村市场发育欠佳.要开拓农村市场,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同时.还必须认真研究农村市场.致力于向农村提供适销对路的消费品。  相似文献   

3.
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却只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潜在的农村市场是巨大的,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有利因素在不断增加,开拓农村市场大有可为。从收入水平看,农村居民落后城镇居民4-5年,而从大件消费品的消费支出看,农村居民落后城镇居民11年以上。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有8亿多农民,其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1997年末,中国乡村人口达到8663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08%,而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末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0448.8亿元,只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9%。事实上,尽管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由于中央和有关方面及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基本稳定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的农业收入保持了缓慢增长,农村储蓄也在增长。到1997年末,全国农户储蓄共9020亿元,加上手持现金约7200亿元,共计16220亿元;据专家估计,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将达到5%左右…  相似文献   

5.
一湖南农村消费品市场对于湖南农村经济的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一)湖南农村消费品市场总容量比较大消费品市场的总容量是指现有消费者的需求总量。湖南省共有6400万人口,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5%左右,是一个农业大省。1996年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3.17亿元。其中,县城182.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农村市场292.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4%,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1%。根据1996年的统计资料初步框算,如果全省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2个百分点(约10个亿),将拉动湖南经济增长0…  相似文献   

6.
从农村消费市场调查的实际出发, 文章介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调查在调查方法的选取、人员的培训、资料的获取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 并分析了农村消费市场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调查结果的特定性。为企业进行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调查提供借鉴, 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7.
2011年,金乡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亿元,同比增长22.1%,消费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一)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农村市场仍具潜力。2011年,全县全年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3亿元,同比增长27.4%,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0%;实现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9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相似文献   

8.
在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困难中,消费下乡成为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对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消费意义重大。但要保证这一政策的良好效果,消费下乡必须要着力实现四个结合:与投资下乡结合、与社保下乡结合、与消费券下乡结合、与服务下乡结合。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方式从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分散化、个体化、封闭性、低层次的传统消费方式,逐步向集中化、社会化、市场化、重视享受与发展的现代消费方式转变;其中,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从"贫困—温饱"到"温饱—小康"再到"小康—全面小康"的三个阶段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习惯、消费者的自我认同、社会分层属性、区域位置、消费制度、家庭生命周期以及家庭收入是影响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方式及其演进方向的重要因素。消费方式的变迁可以直接带来消费量的增加,而消费方式的变迁综合地取决于农民自身因素、农村客观环境因素和农民收入;同时推动消费方式变迁和农民收入增加,可以用较小的社会变革实现农村消费的较快增长。因此,新农村建设应"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三者并重,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论文以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消费的演变趋势与特征为基础,以计量研究为侧重点,对农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同时上涨。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11.
河南是家电下乡活动首批试点,在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农村与城市消费市场增速差距,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收入低限制农村消费市场空间的释放等。通过对河南家电下乡活动的研究,给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带来不少启示,如增加农民收入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改善消费硬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广西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不仅有效拉动了农村市场需求,给八桂大地的农民带来了实惠,很大程度上使家电企业尤其是家电下乡中标企业面临着新的市场机遇。文章从广西家电下乡的现状出发,通过以问卷形式对广西家电下乡的实地市场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广西家电下乡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对广西家电下乡的中标企业和政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启动陕西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市场处于基本饱和状态,能否全面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不仅关系到陕西省全面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省目标的实现,而且已成为陕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对当前陕西农村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农村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启动陕西农村消费市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我国农村的土地集体产权制度体现着一种不清晰、不平等、不完整的法权关系。这种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土地产权制度是以传统的计划经济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仍然带有传统的计划经济色彩。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已成为我国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亿万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再造基层社会的民主权威,使亿万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新体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下一步的重点和难点是做好“多予少取放活”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伴随"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及实施,我国家电企业越来越关注对农村市场的开发。为了迅速抢占农村市场,家电下乡企业必须加强渠道建设,健全农村市场网络。分析农村家电市场渠道建设滞后的原因,深入剖析海尔在农村家电市场渠道建设方面的创新——网格化建设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推广实施进行研究,有利于为其他企业提供可供借鉴的农村家电市场渠道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持续增加。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多层次的流通组织,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统筹发展,将更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重庆边远山区农村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重庆边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特别是县、镇、村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地位;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但也不宜过分渲染其主体地位;要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充分发挥外部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也要重视旅游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面临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21世纪,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率;二是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即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民劳动力资源开发培训市场;三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劳动力转移创造制度条件;四是改善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须推广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20.
只有逐步改变传统农村和农村经济所固有的特征,不断调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各自独立的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