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35)
相较前些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增速有所回落,但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平稳的增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信托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分析信托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对信托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
《浙商》2013,(19):112-113
近年来,信托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托管理资产规模接近十万亿元,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业态。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近几年,陆续有多家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暴露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刘香玉 《中国市场》2013,(33):102-104
自2012年第3季度以来,中国证监会、保监会密集出台多项"新政",给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同业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藩篱"拆除之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一个全面混战的时代。"泛资产管理"的首要特征是更多金融机构可以更多地向信托业务靠齐,开展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信托业的原有发展轨迹,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信托公司在传统业务领域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但短期内其他金融同业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可能仅为简单模仿,所以信托公司应该利用其"先发优势",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投资领域,寻求新的投资模式,挖掘信托制度优势,抓住金融同业合作机会,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五年间,我国信托行业的受托资产规模从1946亿元增长到20079亿元,增长了9倍多;信托业务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93亿元,增长了7倍多,然而根据54家信托公司披露的2009年度报告显示,虽然受托管理资产规模比上年增长了65%,但是信托业务收入却与上年基本持平,巨大的反差意味着现有信托业务模式的困境:盈利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商》2016,(8)
随着2007年信托"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信托业开始进入相对规范的发展轨道。2012年,信托受托管理资产规模更是超过保险公司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机构。但是,随着泛资管时代的到来,券商、基金资管相继加入混战,信托竞争开始加剧。本文首先对我国信托业和券商、基金资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从信托与券商、基金资管的业务开展要求、产品形式、产品投资范围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泛资管背景下信托的出路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瑾 《全国流通经济》2022,(35):145-148
信托业进入我国已有四十多年,经历了各种风雨,资产管理规模已在四大金融行业中处于第二位了,但是社会对于其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却依旧不高。这和其建立之初被定位为社会融资渠道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他三个行业定为清晰,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也较为稳定。而且同时这三个行业也可以开展类信托业务,挤压了信托行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信托业应当要重新定为行业功能,打造独属于信托行业的专属业务和盈利模式,从而实现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证券投资作为信托投资方向之一,在信托的投资业务中占比较低,本文将从我国现有的证券类投资信托现状进行分析,再对信托业中证券投资类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托公司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及《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直至2012年年末,信托规模一举超过保险业,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信托业务的迅猛发展,信托规模的快速膨胀,对信托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基于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的信托公司财务管理。  相似文献   

8.
信托公司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随着《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及《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陆续出台,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直至2012年年末,信托规模一举超过保险业,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信托业务的迅猛发展,信托规模的快速膨胀,对信托公司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基于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的信托公司财务管理。  相似文献   

9.
周瑜 《商》2014,(25):191-192
自信托业“一法两规”颁布实施以来,资产收益权信托产品屡现于市场。资产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运用于信托业务是否能获得法律支持,对信托业乃至整个财富管理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案例以安信信托诉昆山纯高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一审判决,这个金融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型案例为背景,探讨关于资产收益财产权信托的合法性问题、阴阳主合同及抵押效力的认定以及财务顾问费(融资服务费)的合法性。并从本案例中引出的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者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托法>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许多信托公司迅速推出了大量的信托产品,这些信托产品打通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隔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普遍欢迎.但不可否认,现在信托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信托行业在对其快速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还应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强有力的控制,以使信托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经过十来年的飞速增长,信托行业发展面临拐点,进入"新常态",转型发展成为各大信托公司的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互联网+信托"为信托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新方向。信托公司在互联网业务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包括网上信托、网上理财、消费信托、供应链金融。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对资管产品统一规范化开展提出了严格要求。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信托公司的牌照红利被弱化,加剧了资管行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加速向标品信托业务方向的转型。同时,我国债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债券固收型的业务模式也让债券信托成为信托非标转标的主要业务方向。因此,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开始扩大债券投资信托业务的规模,债券领域也成为信托行业关注的重点业务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李丹 《商》2014,(40):179-180
近些年,我国的信托业务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托公司在客户群体细分、结构创设模式等上下足了功夫,在整个金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信托行业应该在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在现有的模式上进行创新,调整原来的盈利模式,最终使我国的信托业真正成为发展目标明确,定位清晰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4.
利用信托公司进行理财对于投资者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投资理财去处。信托业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金融计划顾问、信托管理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等。这些服务业务的客户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和其它公益机构。信托业务也面临风险 ,为控制风险可采取一定的途径 ,如主动投资、成长性投资和价值型投资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5.
信托公司的业务创新已经成为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催化剂和促进资产证券化实践突破现有法律制度限制的重要途径;资产证券化也为信托公司的业务创新开辟了新的渠道。所以,可以说,是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先行者。本文讨论了利用信托实现资产证券化的几种具体模式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我国信托业资产已高达10.91万亿,资产规模超越保险业,仅次于银行业,成为第二大金融服务业。然而近来,中诚信托爆出"诚至金开1号"信托产品违约后,信托违约事件频发,极易引起连锁效应,若未能及时防范,对我国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分析信托投资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重塑信托投资理念、把握行业发展周期、使用风险对冲工具、注重人才培养以及转变公司经营模式的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信托业正步入以回归信托主体为特征的全新发展阶段。但是信托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仍饱受配套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的困扰,信托税收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托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试从建立我国信托税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信托税制等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信托业务是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信托市场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信托项目中所蕴含的风险也逐渐显露。本文分别从政府监管、信托公司在危机发生前的风险控制以及兑付危机发生后对风险的处置三个角度对我国目前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的管理现状做了简要分析。最后,本文指出了未来我国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完善信托产品登记流动机制和打破"刚性兑付"定律。  相似文献   

19.
吴世亮 《商业时代》2012,(33):120-121
目前我国信托业发展如火如荼,管理资产规模突飞猛进。由于业界对于信托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结合《物权法》与信托制度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信托制度的本源和信托业职责进行了探讨,意在促使信托制度不断深化,信托业责任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20.
刘煜辉 《新财富》2004,(6):16-16,25,26
2003年中国信托业高速进程的背后不无隐忧,由于财产信托模式实施的现实障碍,信托公司不得不信托资金信托模式在法律和市场的狭小空隙中周旋。随着这种模式的不断膨胀,累积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