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颖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60-63
文章通过分解FGT贫困指数,模拟出2002-20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各自对反贫困的贡献率。实证结果发现,当前以发展促减贫的开发式扶贫政策依然有效,但是收入分配恶化却拖累了发展带来的减贫成效,且对反贫困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通过改善收入再分配让贫困人群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依然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调整反贫困政策模式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实现开发式扶贫向救助式扶贫的战略转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新的农村区域性反贫困度量指标,完善贫困认知和反贫困效果评价体系是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主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始终以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己任,积极致力于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在过去数年里,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经过阶段性调整,从传统单纯的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全面铺开到适度瞄准,逐渐形成完善的反贫困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历经制度变革推动反贫困(1921-1949)、救济式反贫困(1949-1978)、体制改革推动反贫困(1978-1986)、开发式反贫困(1986-1994)、攻坚式反贫困(1994-2000)、构建大扶贫格局推动反贫困(2000至今)六个阶段。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打牢经济基础,搞好政治保障,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华大地上反贫困斗争所向披靡、屡屡获胜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90年代的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条件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并存是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开发式,面向贫困人口应成为90年代我国反贫困战略的基本特征90年代我国反贫困战略的主要内容90年代我国反贫困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取得了突出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反贫困实践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梳理中国反贫困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发现新时期贫困性质发生了明显转变: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由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转变、由物质性贫困向精神性贫困转变、由单一收入贫困向多维贫困转变,且老龄化导致的贫困成为新的贫困问题。针对2020年后的反贫困问题,提出继续推行开发式扶贫解决能力贫困、坚持对特殊贫困人口采取精准滴灌式扶贫、注重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协调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解决贫困问题,仍是当前广西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自80年代中期开发式的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广西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扶贫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国家财政年复一年投入的巨额扶贫资金相比,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趋缓.当然,关于这一现象有其他很多解释.但大家都形成一种共识,尽管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但脱贫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所以,我们不能不重新反思我们的反贫困模式与扶贫政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该如何实施面向贫困农户的反贫困战略呢?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小额信贷"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具体措施,它是把社会的反贫困资源输送到贫困农户手中的一条高效率的切实可行的渠道。中国目前动员的扶贫资金包括政府的扶贫资金、民间的扶贫资金和国  相似文献   

9.
消除贫困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反贫困斗争先后可划分为体制改革推动减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综合性参与式扶贫、精准扶贫脱贫实现以及新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等五个阶段,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事业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可得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指引、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核心等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有利于今后扶贫工作的推进和开展,对开启反贫困事业新征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贫困问题是始终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本文以对新阶段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和西部开发式扶贫的效果以及当前反贫困过程中尚存的问题等几方面的分析为基础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是始终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本文以对新阶段政府对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政策支持和西部开发式扶贫的效果以及当前反贫困过程中尚存的问题等几方面的分析为基础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朝林 《科技和产业》2007,7(10):25-28,3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既遏制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根据新情况,反贫困措施主要有:一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质量、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实现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并重;三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对消除贫困的作用;四是改变国家扶贫资金的瞄准机制,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能开发与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确立了走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扶贫之路。并要求把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这是国家从脱贫致富的源头,以持续发展的理论,确立的国家10年扶贫工作战略和任务目标。如何实现开发式扶贫的战略目标,使贫困者具有自我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这是扶贫工作的重大课题,是从战术上研究落实扶贫战略,实现扶贫战略目标行动措施的举措。本文提出职业技能开发式扶贫…  相似文献   

14.
正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题记扶贫这个字眼,在定西干群眼中并不陌生。定西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1983年开始,从救济式扶贫到基础开发式扶贫,从综合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整村推进,通过"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在成效凸显的同时,面对既要脱贫又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原来的"大水漫灌"式扶贫所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析了贵州省扶贫战略与政策的演变历程、体制改革带动减贫战略及配套政策、区域开发扶贫战略及配套政策等,得出贵州省扶贫战略与政策演变的主要动机包括呼应我国扶贫战略与政策、对贫困及反贫困认识的深入等结论,经过对贵州省扶贫战略与政策演变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力度、适时调整扶贫战略与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扶贫政策的低效性、“三农”问题的历史动因以及农村扶贫战略的调整,催生了权利扶贫理念。权利扶贫是农村扶贫的一种新的有效思路,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消除贫困的现实抉择。通过对权利扶贫的法律分析,该文认为必须制订《农村反贫困法》,而且要以“权利扶贫”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法治化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扶贫政策的低效性、“三农”问题的历史动因以及农村扶贫战略的调整,催生了权利扶贫理念。权利扶贫是农村扶贫的一种新的有效思路,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消除贫困的现实抉择。通过对权利扶贫的法律分析,该文认为必须制订《农村反贫困法》,而且要以“权利扶贫”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法治化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是否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存在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表明,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我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坚持。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式扶贫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完善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中一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历史已经证明当时制定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十多年来,通过开发式扶贫,解决了中国1亿多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各界的公认。传统的开发式扶贫出现了不适应性进入新世纪,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形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奋斗目标,而要确保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然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扶贫和移民战略政策体系,对没有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实行社会救助;对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通过开发式扶持促进其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