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代经济的下一站是:专业化时代,核心化时代,品牌化时代,资本化时代,这也是企业发展所必然遵循的脉络。品牌运作也成为当下营销突破的普遍理想出路,于是各行业展开的品牌营销轰轰烈烈,品牌大战此起彼落,如火如荼,于是产品设计,包装改造,品牌个性研究,品牌重塑再定位,品牌传播,品牌销售与管理便渗透在商业市场环境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中国市场,是一个变数极大的市场。这不仅因为中国市场大,发展快,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同时也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在不断走向新的境界。当前的中国消费者不断从各方面接受新的信息,消费理念因此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要想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市场上迅速胜出,没有一套好的品牌策略是不行的。在品牌定位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适合品牌生存的“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中国市场,是一个变数极大的市场。这不仅因为中国市场大,发展快,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同时也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在不断走向新的境界。当前的中国消费者不断从各方面接受新的信息,消费理念因此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所以,要想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市场上迅速胜出,没有一套好的品牌策略是不行的。在品牌定位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适合品牌生存的“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广阔的消费市场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提供了机遇。国外优秀汽车品牌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榜样,目前尚处于弱势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一、品牌命名与时俱进汽车品牌名称是汽车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品牌名称既要反映生产商的价值追求和市场把握,也要显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总体来看,中国品牌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只有少数一线企业初步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国际化品牌,同时这些企业的品牌国际化之路普遍处于发展初期。 海尔(Haier)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成功实践者,在各国际目标市场中初步济身于一线品牌行列。联想(Lenovo)在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知度,近两年将是品牌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华为(Huawei)在非洲、拉美、中东、东南亚等相对低端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在欧、美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也稳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品牌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同人不能青春常在一样,品牌也会老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品牌在竞争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下降以及销售、市场占有率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品牌老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品牌延伸切勿偏离核心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向东 《企业研究》2000,(10):26-27
拙作《为品牌延伸辩护》、《娃哈哈不拘一格打品牌》在《中国经营报》等媒体发表后,引发了有关品牌延伸的讨论。许多人士认同在中国这一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财力并不雄厚且品牌营销能力较弱的中国企业应通过品牌延伸来迅速而稳健地壮大自己。同时,大家提出应进一步研究品牌延伸的具体操作问题,大家尤其关心品牌延伸风险应如何回避。 正如笔者曾指出过的“品牌延伸,对企业而言,既可能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也可能是前进中万劫不复的深渊”,未经理性决策和操作不够科学稳健的品牌延伸也是很危险的。若对不可延伸的品牌进行延伸,或延…  相似文献   

8.
侯若石  许宁 《质量春秋》2006,(11):32-33
维护品牌已经成为世界品牌企业的核心业务,而中国企业只能从事加工制造业务。作为世界第三出口大国的中国,面临着缺少自己的产品品牌的困境。只有通过大众的参与,建立和谐的市场环境,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忠诚度,在广泛合作中实现创新,才能创造自主品牌。[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国内制鞋企业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本文主要是针对某国产鞋业在创建品牌营销战略中的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维护等三方面对其品牌营销进行了战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单单 《质量春秋》2005,(10):12-15
2005年,中国加入WTO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置身越来越淡化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分,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品牌制胜已成为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在市场打拼中不断接受、形成和实践的发展理念:但放眼更为复杂的经济和市场环境,纵观中国企业的品牌经营,许多方面亟待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产市场》2009,(9):59-59
2009年上半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潮流中,品牌企业作为行业振兴的中流砥柱,引领了市场的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以品牌赢得市场先机、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已成为企业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制胜法宝。品牌打造是一个水滴石穿的长期过程,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对品牌建  相似文献   

12.
以往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建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具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顾客忠诚度的品牌。但是,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与许多国际著名品牌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品牌结构中几乎没有世界级品牌。2002年8月5日的《商业周刊》上公布的TERBRAND公司评出的2000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中没有中国品牌,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中国市场,品牌意识正在觉醒,很多行业都出现了领导品牌,马太效应逐渐显现。而21世纪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在全国品牌建设先行企业的带领下,吹响了品牌革命的号角,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加入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之中。创建品牌不仅是地产发展的潮流,更是房地产企业在快速变化的房地产市场中参与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4.
彭旭知 《企业研究》2005,(11):14-17
毫无疑问,21世纪.品牌将成为市场演出的主角。随着各国经济的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品牌国际化.国际品牌本土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将成为世界品牌厮杀的主要战场。  相似文献   

15.
自有品牌的立身之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品牌”,有时也被称为商店品牌,是指零售商开发与加工生产的品牌销售产品。这种做法早在以食品、服装、化妆品为主打商品的超市中比较多见,沃尔玛、屈臣氏,包括三江、乐购等都拥有自有品牌产品。来自AC尼尔森的研究报告显示:自有品牌在全球各个区域都在积极地推动零售商的业务增长。2003年全球36个市场中有三分之二的市场自有品牌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商品牌的发展速度,在这些市场中更有半数以上的自有品牌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即便如此,许多商家的自有品牌,在巨无霸似的大品牌面前也显得相形见绌。沃尔玛开发的sam’schoice可乐,在其商店内拥有仅次于可口可乐的销量,但也无法取代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地位。自有品牌究竟应如何打开市场,在大品牌的压力下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企业标准化》2006,(10):54-55
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群 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差距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所有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到5%,但市场占有率却达40%,销售额超过50%,而与此相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额中的比重不足10%。在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占全年销售额的50%以上。在中国即使像“海尔”这样企业,海外销售额不到10亿美元.只占其销售额的10%左右。  相似文献   

17.
当前,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品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急剧动荡。品牌管理尤其是老品牌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消费者行为的改变、竞争品牌策略的变化,以及政府规则的调整等市场环境的变化极大地动摇了品牌资产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内部战略的调整也对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企业品牌老化的原因及品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企业品牌的创建过程。文章分析了现今我国企业品牌的老化原因,并提出了防止品牌老化的策略,从品牌创新策略,产品市场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运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饮料行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饮料品牌。但是,其中有些品牌由于品牌经营失当,呈现出品牌认可度下降、市场占有率降低、综合竞争力减弱等品牌老化现象。有些品牌甚至由此而退出了市场。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的腾飞也就有20多年的历史,因此,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品牌老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饮料品牌老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对国内饮料品牌老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为中国企业跳出品牌老化的瓶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中国自主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圈可点:联想、海尔、华为、青岛啤酒、蒙牛、格力、TCL等著名企业,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旗帜和先锋。可以说,国内市场是中国品牌的第一战场,经过在国内市场的多年打拼,这些企业才在国内站稳脚跟。如今,他们面临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挑战,中国经济将融入国际化经济之中,经济国际化必然伴随品牌国际化。中国的品牌在守住自己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已经开始起步。但是,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