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吴琼琼 《中国外资》2009,(6):180-180,182
本文以民事诉讼法修订为视角,以新《民事诉讼法》第204条的规定为依据,对比原《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及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实体上执行救济制度的规定,简析我国现行的实体上执行救济制度;既提出该制度的创新与改革,也总结该制度尚存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是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类型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中对其均有规定,我国2007年《民事诉讼法》将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作为修改的重点,其增设了对程序事项的救济,但仍有诸多不够详尽、完善之处。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的现实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民事执行救济落实得不到位。为此,本文在探讨了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现行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制度的现状和不足之后,提出我国民事执行程序性救济制度的完善设想。  相似文献   

3.
李彦龙 《金卡工程》2010,14(11):39-40
民事执行救济是纠正执行过程中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保护执行当事人和案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执行救济的规定不够全面,不论是申请执行救济的主体方面还是执行救济实施过程的程序、结果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之处,没有起到保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的任务,并且从根本上损害了我国法律的权威。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增设程序上的执行异议制度以及完善现有的实体上的异议之诉制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这也是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未赋予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任何法定的救济方法和途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只能通过申诉等渠道向法院反映问题.因法律对有关程序缺乏明确规定,法院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也显得较随意,导致当事人及有关利害关系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及时、充分地得到救济.一定程度上亦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2007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门增加了对违法行为进行救济的规定,明确赋予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事有申请执行复议的权利,填补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违法执行行为进行程序上救济的法律空白.然而对申请执行复议如何操作的问题缺乏一些具体的规定,以致这种新的执行救济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不是很理想.为减少法律适用中的争议和分歧,在执行程序中就需要落实完善执行复议制度,深刻把握执行复议制度之法律规定精神,从而达到弥补该程序中救济措施的不足,亦是充分发挥这一特殊司法制度之积极作用、有效地保护执行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必需之举.本文就执行复议具体程序做出了理性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选择与构建,以期在执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执行复议程序,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实现执行复议程序的设立初衷,也为推动完善执行救济制度提供一些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5.
民事执行救济是指执行当事人或案外人在程序或实体上的权利因执行机关的强制执行行为受到侵害时,所设立的一种补救保护制度。笔者将对我们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何登辉 《金卡工程》2009,13(12):86-86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原有的案外人异议制度作了修正,但还是将执行机构的"审查"程序作为另行起诉的前置程序,并将审判监督程序与"另行起诉"的程序相掺杂,将对案外人救济的程序与对当事人救济的程序相混合,这必将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本文试图从辩证法的角度,利弊两方面来解读民诉法第204条。  相似文献   

7.
公示催告程序属于我国<票据法>规定的失票救济途径之一,在<民事诉讼法>中以专章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8.
黄桂花 《金卡工程》2010,14(11):54-55
在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制度中,承认与执行的条件是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先介绍与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相关概念,然后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5条、第266条的规定为视角,具体分析外国法院判决在我国承认与执行的条件及其缺陷,最后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贺岚 《金卡工程》2010,14(1):84-84
民事执行法是民事程序法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实体法的规定只是纸上的权利,要靠诉讼法把它变成现实的权利。那么审判部分也只是把法条中的权利变成判决书中的权利。而执行法则把当事人判决书中的权利成为现实的权益。对此有的学者说强制执行法是债权  相似文献   

10.
李剑平 《浙江金融》2005,(10):53-53,5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两个司法解释已于去年11月先后公布,今年1月1日起执行.这对完善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明确和规范民事诉讼及执行中的法律行为,解决法院执行难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当前银行、信用社(以下简称行、社)依法办贷、管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两个司法解释新规定对于行、社如何选择抵(质)押贷款、把握执行时效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就此,本文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民事裁判执行的司法实践中,"执行难"、"执行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检察监督制度的缺失.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赋予法律监督机关,有责任和义务对法院执行工作进行监督,但是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文却未作明确规定,现实状况也不尽人意.本文从民事执行监督的存在的依据入手,分析了该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对该制度的...  相似文献   

12.
王京波 《金卡工程》2010,14(8):61-62
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为案外人运用审判监督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确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调解书的制作不合法而侵害了案外人权利的现象有很多。本文从一起因离婚调解书引起的案外人申请再审案切入,对相关规定进行了梳理,理清了执行异议、执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请再审、案外人异议之诉、执行程序中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层次,探究如何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寻找出有效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民诉法中的执行时效制度呈现三大变化 修改前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六个月.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2007年6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银行等单位拒绝协助调查、执行的强制措施,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罚款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民法院有权责令改正,拒不改正予以拘留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吴灿烂 《金卡工程》2010,14(8):151-151
一、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一)宪法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分析检察机关地位和性质的基本依据,也是确立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进行监督的最高依据和最终依据。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宪法的基础上,我国的三大诉讼法均规定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原则,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6.
1.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针对民众反映强烈的“申诉难”和“执行难”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为解决当事人“申诉难”问题,修改决定进一步将再审事由具体化,把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事由从5项情形具体化为13项情形,增强可操作性,减少随意性,避免应当再审的不予再审,切实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将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我国出台了《反垄断法》,成为规制我国卡特尔等垄断行为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五十条规定使得卡特尔民事责任有法可依。但是单纯一个条款来规定民事责任显然势单力薄,我国立法采用了援引民法规定来解决民事损害赔偿问题,《反垄断法》在实施上必然存在与其他法律的协调。本文就卡特尔民事责任的作用、性质、承担责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认为,卡特尔民事责任体现了反垄断立法上的私力救济,其实质上属于民事侵权责任,主要体现为补偿性的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19.
黄瑶 《金卡工程》2009,13(8):140-141
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诉讼救济制度是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对于该制度的规定从旧公司法第111条的极不完善,到新公司法第22条的初步完善,可见这一制度的重要性.但是股东大会决议瑕疵之诉还是存在着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空间,本文从概念和立法例入手,探讨了我国现有法律存在的漏洞.  相似文献   

20.
刘泽华  陈良 《银行家》2008,(2):108-110
修改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民事纠纷日益增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民事案件大量增加,人民法院在审理和执行民事案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难题,民事诉讼法的现有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