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两个联盟转换的房地产市场管制与反管制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中央政府的管制政策效果甚微.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结成"反管制联盟"对抗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文章通过建立重复博弈和联盟博弈模型,得出结论,中央政府应通过策略调整,瓦解"反管制联盟",并与地方政府结成"管制联盟",共同治理房地产市场.最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后资本金比例下调时代”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房地产资本金比例下调的中央政府政策预期,并对此次调整带来的政策效果做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资本金比例下调政策是解决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的"治标"之举,在"后资本金比例下调时代",中央政府应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治理地方政府与房企勾结的"反管制联盟",最后,本文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有效地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房地产发展却存在着诸多的非市场化行为;这类行为不仅使得"市场失灵",而且致使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失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非市场化行为,有助于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失控"问题.  相似文献   

4.
他和于丹被认为是北京师范大学最受争议的两个人.从大学开始,他的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就被高层领导亲笔批示给予肯定.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他的很多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言论正在被现实证明其正确性,他也因此被称是为"给房地产市场算命最准的人", "中国房地产舆论领袖"、"中国房地产四大名嘴"之一,但是也因为其抛出的"房价国情论"、 "空置率较高是天大的谬误"、 "房地产救国论"等观点,他被一些网民抨击为"人民公敌",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教授董藩.  相似文献   

5.
美国会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进行传导.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我国外部需求萎缩,企业效益下滑,投资意愿和能力下降,进而制约消费增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不仅美国,而且在亚欧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住宅价格的泡沫也正在破灭,出现了全球性房地产市场调整.主要国家房地产市场的恶化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减弱、对房价下调的进一步期待等,都会对房地产市场形成更强的调整预期,未来调整预期的改变只能依赖于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经济明确的上升走势.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市场的理性调整与通货膨胀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CPI与房地产市场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房地产市场具有领先性特点.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是影响CPI的主要渠道,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理性调整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相反,在当前外部危机压力下刺激房地产市场会有助于缓解可能的通货紧缩问题,但也存在因市场调整不到位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GDP与FDI对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房地产以20%的高发展速度持续增长七年,中国房地产"泡沫说"受到关注.选取1987-2005年我国GDP、FDI和房地产销售年平均价格的时序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协整关系的结论.定量结果表明,GDP、FDI对房地产价格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GDP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个结果基本排除了境外"热钱"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威胁假说,对政策制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四象限模型,分析房地产运行规律的简单模型,在假设其他市场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分析某一单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根据近几年国家实施的针对房地产业的相关政策,论证了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将利用"四象限"模型对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如何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进行分析,使得国家政策也房地产业的作用机理更加清晰,以利于更好的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并促使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全旺 《经济师》2015,(5):163-164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正在引发房地产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泡沫是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源头;构建房地产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为GDP的增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调整周期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新的问题,政府针对房地产目前情况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就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及今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现状和趋势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着从未有的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正处于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的重要时期,出现观望的现象也是市场的必然。本文回顾了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和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并对其未来走势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12.
县域房地产市场发展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本世纪,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大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完善的同时。出现了价格过快上涨、市场过热的现象,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从市场需求、供给以及整体因素三方面分析了县域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县域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计划生育、城市化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雄军  姚树洁 《当代经济科学》2011,(5):74-77,126,127
计划生育由于影响人口的增长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从而在一定时期推高房地产需求,但长期将缩减房地产需求;城市化由于影响人口的迁移从而长期地推高房地产需求,但其边际效应也将趋于递减。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向供过于求转变。而目前存在两个重要的加大房地产市场杠杆的因素:“打捆贷款”与“预售制”,他们在供不应求的时候通过加速供给的形成而使各方皆大欢喜,在供过于求时却放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4.
借助余弦相似度概念,定义并创设了房地产市场景气度评价变量,据此在短期条件下基于消费者均衡理论,依据斯卢茨基方程测度了各商品支出对股票投资收益率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而揭示了房地产市场对股票收益率变动的响应过程及其关键因素。研究发现,短期条件下,当股票投资收益率提高时,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流动受限,投机性房地产支出变动只有收入效应,无替代效应,导致短期房地产市场偏离长期均衡状态;当投机性房地产需求收入弹性高于临界值时,房地产市场对股票市场波动呈现正响应,且投机性房地产需求收入弹性和银行储蓄率越高正响应越强,由此印证了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强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冲击效力的动态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理论依据,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构造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途径,可测度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冲击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的相对强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率政策的冲击效力明显且持久,是调控房地产市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紧缩的信贷政策仅能在短期内抑制房地产市场需求,长期效果欠佳;而货币供给量冲击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于房地产需求,房地产市场供给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冲击的响应深度高,但响应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6.
境外热钱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覃思  贺磊 《经济与管理》2010,24(1):89-91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的境外热钱流入中国房地产行业,并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加剧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针对外资在房地产市场的炒作行为,抑制境外热线对房地产的投机,可以取消外资投资房地产行业的税收优惠,废除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7.
2005年被称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年,中央政府启动了全面调控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的房地产新政,而且不断出台新的政策,直到2007年.这些新政策对各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程度不一的影响.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力图揭示新政对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预测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的未来走势.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市房地产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经济周期理论的有关方法,通过选择相应指标,运用扩散指数理论实证分析近十来年武汉房地产周期波动现象,并探讨武汉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这其中也伴随着各种问题,如房价的大幅上涨,空房率的上升,豪华别墅的大量建设等。这些问题都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房地产过热和泡沫的产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可靠性理论对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识别,根据韦伯-费希纳(W-F)定律描述了房地产市场预警指标与人的主观意识影响指数的关系,并确定了预警对象对人的主观意识综合影响指数,将其作为评定房地产市场预警状态的依据。对2002—2008年河北省廊坊市房地产市场的预警研究表明,基于可靠性理论和韦伯-费希纳定律的房地产市场预警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