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影响相关的经济变量来实现的.就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而言,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管制利率、包括居民和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的不成熟性等因素构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制约.要提高货币政策效率,首先必须创造条件,疏导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外需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控主要通过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进行传导,但由于我国市场微观主体对利率信号不敏感,利率传导途径受到限制。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有效的前提是微观主体根据货币政策做出决策后须有条件实现自己的选择,并因自己的行为获取利益或承担损失,这样才能建立起传递及时、反应敏感的传导机制,更好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效应,应更多从夯实市场微观基础、健全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微观因素主要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五个方面。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需要完善货币政策功能提高中央银行的沟通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居民合理预期,推进商业银行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作为国民经济微观参与者的居民,毋庸置疑地已成为货币政策作用的重要承担者。本文基于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微观调节功能,分析我国居民将财富运用于消费用途与投资用途进而产生的分配效应,以此实现居民在财产运用方面的福利最大化目标,这种分配效应已对研究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微观功能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朱磊  章杉杉 《上海金融》2012,(12):65-70,76,122
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银行、企业作为信贷渠道中最主要的微观主体,构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重要的微观基础。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在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具有不同投资效率的企业的债务融资变化,具有不同产权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易程度,以及政府干预对银行债务融资-投资效率敏感度的影响,进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信贷渠道传导效率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微观经济的景气状况及微观主体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为掌握企业、居民和银行等各个微观主体的景气状况,了解他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期,准确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先后组织实施了企业家问卷调查、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和银行家问卷调查,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负责这三项问卷调查在山东省的组织实施, 目前,这三项调查制度已经比较成熟,数据质量经过反复检验。本期将刊登这三项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 以期反映微观主体的判新和宏观经济走势,提高分析的有效性和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经济形势下,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是给改革、为积极财政和其他政策提供良好环境,帮助微观主体“熬过”困难期。货币政策宜“守”不宜“攻”。一、货币运行总体平稳,但微观主体资金紧张M2和社会融资保持了与名义GDP大体一致的增速,相对平稳。但需关注以下两点:第一,M1处于历史低位。M2同比增速虽略高于名义GDP增速,但处于有数据以来低点。M1统计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增速在今年降到历史最低点,后略有反弹,现维持在3.3%-3.4%低点。不论是由于企业“不愿意”,还是“不能够”保留较多活期存款,都反映了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不活跃。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正在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调控为主转变的过程中,价格调控 越来越重要。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畅通利率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调控转型过程中提升价格 调控效率的关键,也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要内容。本文沿着央 行利率调控、利率传导路径,从中央银行调控工具与政策利率,到中介主体金融机构与金融市 场以及中间目标市场利率,再到最终目标实体经济以及微观主体企业与居民,全面地、详细地 梳理分析利率传导各个环节存在问题,并相应地借鉴国际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利率调控与利率 传导机制的经验,最后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998-2000年间,我国货币政策较为积极,但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不敏感,国有企业行为与货币政策信号不匹配.2000-2005年,货币政策较为稳健,商业银行及国有企业对货币政策反应的敏感度趋于提高,2003年以后更为明显.居民个人对货币政策信号极度不敏感,其行为与商业银行信号背离.为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需要调整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其与货币政策信号相匹配.  相似文献   

10.
于博 《财政监督》2014,(10):8-11
本文以金融加速器为研究视角,结合营运资本平滑固定投资的行为特征,构建了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金融加速器传导路径,解释了中国经济内生式增长的机理,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宏观冲击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作用路径、影响机理以及微观主体对政策波动的反馈效应,进而强化货币政策调控效能,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金融加速器为研究视角,结合营运资本平滑固定投资的行为特征,构建了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金融加速器传导路径,解释了中国经济内生式增长的机理,拓展了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宏观冲击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作用路径、影响机理以及微观主体对政策波动的反馈效应,进而强化货币政策调控效能,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是直接调控总需求间接影响总供给的一项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息息相关。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企业、居民的总支出,从而达到经济增长,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而经济增长是要依赖微观经济和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实现。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有很好微观经济基础和完善金融市场,故货币政策能够顺畅的传导,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传导受阻。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面临的冲击 一、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受到削弱 在非开放条件下,中央银行只要控制住国内金融机构,就能使货币政策准确无误地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及居民).但是在开放条件下,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对象扩大了,不仅有国内金融机构还有外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央银行可以逐步运用shibor的调控来影响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货币政策收紧时公司投资的变化为切入,基于2003-2013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深入探究了微观主体中谁受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研究发现,紧缩货币政策通过缩减公司投资发挥了宏观调控作用,其中民企(尤其是较高外部融资依赖民企)受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而国企受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弱;细分国企发现,央企(尤其是垄断行业央企)及较高财政收支压力和政治升迁压力的地企未受到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进一步研究表明,紧缩货币政策引致民企(尤其是较高外部融资依赖民企)的信贷资金显著减少,地企次之,而央企(尤其是垄断行业央企)却无明显变化;较高财政收支压力和政治升迁压力的地企则可能通过发行城投债来替代信贷资金的减少。上述结论在溯清不同主体缘何在面临相同外部环境时做出不同行为选择的背后成因的同时,也为我国货币政策缘何超调低效提供了来自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调查数据为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供了高效的微观信息保障,在中央银行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部分中央银行开展微观居民调查起步较早,逐步建立了比较成熟和系统的调查体系,通过科学规范的设计实施方案确保了数据质量准确可靠,调查成果在深化学术研究和服务宏观决策方面成效突出.本文对国外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央行反通缩货币政策的执行是及时的,预期中介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基本令人满意,但宏观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可视为货币政策弱化.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受阻,即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不敏感.现从居民、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入手,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预期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传导机制不畅,这包括三个层面问题,一是中央银行层面,二是商业银行层面,三是微观主体层面.因此,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预期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传导机制不畅,这包括三个层面问题,一是中央银行层面,二是商业银行层面,三是微观主体层面。因此,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0.
钟华 《证券导刊》2009,(24):15-15
对于市场而言,市场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但资本市场在提前反应了超预期的信息后,可能重新转向微观主体的真实状况。预计在消费预期疲弱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今年转向的可能性非常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