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旭 《浙商》2008,(21):60-60
什么样的项目该投?什么样的项目该收?这收放之间体现的是企业的商业智慧。而如何引导企业投资?怎样的企业该救?怎样的企业只有让它死?这生死之间体现的则是政府的救市哲学。  相似文献   

2.
丁璐燕 《浙商》2012,(17):72-73
“自救者得救,救企业就是救我们自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时任招商银行行长的马蔚华曾如是说。4年后的今天,面对当下浙江省出现的互保危机、资金链断裂等问题,这一观点是否依然适用?银行、企业对此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3.
《浙商》2005,(12):57-57
误区一:政府迟早会出面 误解:很多企业注意到,在欧美数次特限、特保的贸易“大棒”面前,我国政府都会先提出严正抗议,之后双方就此展开谈判,最终取得一个相对较为满意的结果。一些企业因此袖手旁观,认为在反倾销问题上,政府早晚要出手,救企业于“水火”之中。  相似文献   

4.
丁璐燕 《浙商》2012,(17):67-68
危机曾给了他机会,之后又给他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危机。这一次,政府能救得了他吗?  相似文献   

5.
张大平 《中国电子商务》2007,(1):I0040-I0042
“我是一个非常‘好面子’,不肯轻易出手的指挥。”这是谭利华对自己的评价。不过,谭指不出手便罢,一出手便是“大手笔”。  相似文献   

6.
王文正 《浙商》2008,(21):55-57
一个著名的袜业企业,在宏观调控的局势下却逆势扩张,再加上老板个人行为的失误,导致了资金链骤然绷紧,企业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危急关头,担保企业挺身而出,紧急注资;相关银行审时度势,雪中送炭;家族内部搁置争执,团结一致,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大营救,终于使企业转危为安…… 义乌企业界演绎的这个故事,不仅为浙商企业的“自救互助”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企业危机来临时,家族内部成员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危机?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除了相互之间的利益纠葛,是否还应有一种更高层面的道义扶持?在银企关系上,是否可以摆脱“锦上添花,下雨收伞”的轮回?也许,营救宝娜斯的过程,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白友文记者 《浙商》2009,(15):37-38
从经济学角度看,企业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股市投资,有长期价值投资和短线快进快出两种主要手法,做企业亦是存在“放长线钓大鱼”(放眼长远)及“该出手时就出手”(立足当下)两种理念。是坚持做好实业,还是冲进资本市场赚点快钱?这看似简单的选择题,但要做出选择却实属不易,因为其关系企业发展的战略抉择。本期问卷,《浙商》杂志就通胀预期下的制造业企业如何选择做了调查。调查显示,九成以上浙商涉足虚拟经济。  相似文献   

8.
自1928年4月1日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香港中旅集团的前身)正式成立的时候起,港中旅就背上了一个行囊——"服务社会"的企业理想。即使是在真正步入全球化经济时代的今天,这个理念仍然令当代许多汲汲营营的企业都望其项背。缘何会形成这样的理念?这对一个企业而言究竟有多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个理念又有着怎样的蜕变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潘虹 《现代商业》2015,(4):185-186
企业如何有效的吸引、管理和激励其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能力。在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中,薪酬体系的优化或重建是非常重要的模块之一,薪酬标准如何确定?薪酬方案如何制定?企业的薪酬体系如何起到激励效果?是许多企业老板和高层认为最需要解决的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10.
田振花 《北方经贸》2009,(11):85-86
面对次贷危机带来的海外并购机遇,许多中国企业欲通过海外并购加速成长壮大。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逆势而上,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频频出手,金额之大,频率之高,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时机?恐怕并非如此。次贷危机下的世界经济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风险,海外并购并非看起来那么美,因此,中国企业应理智、冷静、谨慎地对待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11.
财富能带来生活安定,快乐与满足,也是许多人追求成就感的途径之一,创造财富,不要被金钱所役,所累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目标。谁也说不清,究竟要多少资金才符合投资条件,才需要理财。但不管需钱多钱少,做一个理财管家,你的生活才会更加灿烂。如何能成为一个理财赢家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要犯常识性错误,该出手时就出手;也不要冒不该冒的风险,不该出手时乱出手。  相似文献   

12.
叶檀 《浙商》2012,(1):20-20
拯救温州、拯救民企的行动遭遇反对,有人认为,救温州就是救赌徒。 这一极端的言论极端错误,民企从来不是赌徒的代名词,他们没有资金、靠山等赌本。应该反思的是,是什么把许多民企业主逼成赌徒。  相似文献   

13.
郑宇民 《浙商》2011,(23):52-53
温州要不要救?温州是中国的温州,我们对温州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经济发展,陌生的是它的文化传承。其实温州人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今年的“7·23”追尾事件,温州人全民动员、紧急救援,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不要救?救急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小伊伊就是在近乎无望的情况下面被温州救出来的。这就是温州文化的彰显。  相似文献   

14.
《浙商》2011,(21):66-67
温州当下的困境,引发了诸多争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温州模式”已死,拯救温州将赔上中国。而挺温派则认为,温州无需救助,“温州模式”已经被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是最市场化的模式。救温州会否让地下钱庄解套,却无法泽被中小企业?救温州会不会重新激活衰退的楼市而让实业空心化进一步加重?救温州是“救中国”还是“赔上中国”?本刊特此摘录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哪里     
朱健  倪轶容 《浙商》2012,(14):50-52
该不该救、如何救、救哪些企业,成为考验地方政府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方泉 《商务周刊》2008,(18):92-92
北京这地界水深得很,随便一个什么渠道传递出的决策层"说法",尽管无从验证,却万不能"不当回事",当然"太当回事"也无必要。前一段赴五台山朝佛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讲,决策层对"救不救市"的表态是"很棘手"。我和他讨论这话的含义——实际上是揣测,结论是不救不行救也不行。不救  相似文献   

17.
国有股减持是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方案提出的动因何在?国有股减持应遵循什么原则?减持办法有哪些?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出答案。本文就此作出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正有些地方政府在管理时该出手时不出手,不该出手时乱出手,干预企业决策成为其强项,这充分说明了政府职能转变远远未到位。近日,陕西省出台楼市调控新政,由省住建厅、物价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省内各地测算商品房成本并公布售价区间,商品房利润控制在10%。如开发商违反上述规定,所售项目不得在价格部门备案,从而无法取得预售证。政策甫一出台,引起媒体和地产界一片哗然。笔者认为,此时,房地产调控处于极其敏感阶段,陕西省出台该项政策的房地产政策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9.
“兼并”一词在字义上的理解我们已并不陌生,但是,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兼并却是在近几年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都在不断地寻求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这一历史潮流的发展,在改革中,寻找一条最佳的途径,使我们的企业在进入市场这一运营机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这一前提下,西方国家企业成功的经验──企业兼并,是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兼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许多经济学家、学者在这一方面都做了许多的探讨和研究。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  相似文献   

20.
李兆基,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李兆基,一个传奇的中国房地产商;李兆基,一个由1000港元发展到147亿美元的典型成功者;李兆基,全球富豪排行榜第四位,房地产的巨擘,一个典型的财富赢家。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一、成功之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948年,20岁的李兆基以1000港币为基础,开始在香港“该出手时就出手”,炒汇炒金,获得“第一桶金”,小有成就。50年代后期,香港房地产业进入黄金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房地产业的全面升温。他机智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创立了香港永业集团,专门从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