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在我国分配制度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候,从改革的理论基础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作共同生产的价值,按各种要素的贡献由各要素所有者依据产权参与分配,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产权论分别从经济关系和法权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两论又紧密联系,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明确提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承认土地等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基于此,中国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只有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郭栋  孙玮琪 《经济师》2014,(5):92-93
文章简述了国内外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着重分析国内外收入分配制度的共同和差异,从企业、公务员和高校教师三个收入主体来对比分析,经过比较发现国外收入分配制度有益的方面,从而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制度的集体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蕴涵着有关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理念 ,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现实社会中社会大众的公平伦理观是复杂变化的 ,我们可以把一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看作一种公共产品 ,以效率、公正为标准 ,对社会收入分配制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分配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是涉马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原理的争论。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首先就必须从马克思的理论命题、逻辑方法出发去探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价值增殖的源泉是人的活劳动 ,交换不是价值增殖的源泉。在现代市场条件下 ,区域、国家、企业及个人等不同的利益主体 ,其价值增殖的途径既包含了本主体劳动者的活劳动又包括与其他经济主体的交换活动。在市场条件下既强调“源泉”又要兼顾“途径”将更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这不但在理论上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而且可以增强经典理论对我国现存分配制度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现代分配制度归结为劳动力商品按其价值分配,货币资本和智力资本按其形成的利润分配;把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经济条件归结为劳动力商品化、货币和智力的资本化;提出要根本转变与现代分配制度不相适应的观念,特别是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建立现代分配制度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驰 《经济师》2006,(12):31-32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分配制度的变迁不仅影响经济发展,同时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因此分配制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问题。文章从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收入再分配的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现行分配制度的新突破──剩余收益制杜明昆剩余收益制是企业税后利润按同行业平均利润率作为基准利润率向国家上级,剩余利润归企业劳动者所有,以职工劳动分红和经营者风险补偿的形式进行分配的一种分配制度。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讲的劳动创造一切,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  相似文献   

10.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前提,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基础,研究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在揭示特定社会条件下收入分配特殊规律的同时,也分析了人类社会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要义,奠定了我们深入认识和研究中国现行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分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从新民主主义分配制度的确立,到按劳分配制度的形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形成,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分配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习近平分配理论等马克思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2.
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发展依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否定该理论的学术价值 ;另一个是一些人将该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 ,从而窒息了该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 ,针对上述挑战 ,本文从 3个方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并通过实证分析当今发达国家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安排的 4种变化 ,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收入分配问题依然是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研究大致基于三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侧重收入分配理论发展,二是侧重经济学角度,三是侧重管理学角度。从理论发展的角度,侧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以及对现代分配理论新发展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侧重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从管理学的角度,侧重制度研究,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激励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曾上教 《经济师》2006,(6):156-156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构建职业经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成为当务之急。正确认识职业经理的价值,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前提;创新分配制度,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关键;考核测评、选拔聘任、解聘流动制度,是构建约束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 ,经济理论界围绕价值创造源泉与价值分配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即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物不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只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劳动范畴的重心发生变化了。因此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 ,科学拓展劳动的含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当今社会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 ,是价值创造理论与价值分配现实存在矛盾的社会生产根源。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具备了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条件之后 ,价值创造理论与价值分配现实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是人类社会分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必须把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分开。从价值创造说,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十分荒谬;但从价值分配角度看问题,这一公式又隐含着市场经济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前人所不曾面对过的新情况,必须实现我国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7.
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是整个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顺国有企业分配关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知识经济条件下 ,人力资本的作用是企业发展中的最根本要素。重构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在于重视人力资本的贡献 ,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重在实行理论创新 ,构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新模式 ,是本文进行理论创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有效分配制度是一种能调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分配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有效分配制度的构建,应从构筑完整的激励基础、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形成分配的竞争格局入手。  相似文献   

19.
公司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心合 《财经研究》2004,30(10):132-144
从历史和现实看,公司价值取向存在两种模式:一是股东价值取向模式,其理论基础是资本强权理论和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理论;二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历史地看,公司价值取向模式经历着从股东价值取向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演进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种公司价值取向模式正趋于调和,但主导力量将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熊燕 《当代经济》2006,(22):16-17
有效分配制度是一种能调动企业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分配制度.我国国有企业有效分配制度的构建,应从构筑完整的激励基础、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形成分配的竞争格局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