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走向“自律经济时代”自60年代以来至今,韩国经济增长的中心是5年计划。这种“政府主导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将落下帷幕。代之而起的将是“自律经济时代”,它将以民间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轴,而政府将调控经济环境,忠实地发挥间接作用。财政经济院宣布,将放...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个年代都出现经济“奇迹”:50年代出现了西德;60年代出现了日本;70年代相继出现了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省;到了80年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经济上又崭露头角,他们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关注,名噪于世,被称为亚洲的新“四小龙”,……  相似文献   

3.
浅析东亚经济新格局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先 《山东经济》2003,(1):80-80,F003
20世纪80年代,东亚经济格局呈现出一种以日本为排头的“雁行结构”,然而进入90年代,日本经历了持续10年的经济衰退,相比之下,中国则保持了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雁行结构”格局遂在东亚瓦解。随着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东亚地区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正初步形成:日本经济跌到与亚洲新兴经济体同等水平的地步,并导致激烈经济竞争;中国、东盟与韩国联合起来加快经济整合的步伐,以对付日本在亚洲的“单边主义”。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韩国经济从废墟上起步,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在这一过程中,韩国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韩国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从六七十年代至今发展迅猛,已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研究韩国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对于搞活我国的中大型企业,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从而贯彻好“抓大放小”战略,都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韩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内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创造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汉江奇迹”。本投入文通过产出分析的DPG方法,对韩国从1985年到1995年经济结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析,得出了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是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而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则返回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钱进 《浙江经济》2005,(14):27-29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上世纪下半叶,曾有过长达三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1952-2002年的半个世纪,韩国GDP年均增长7.2%,其中有15年接近或超过10%,长达40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韩国的汉江奇迹。这其中,除了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援助,当局坚定的发展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政局等因素外,韩国经济学家认为很大程度归功于韩国劳工阶层,因为过去的韩国劳工吃苦耐劳、守纪律、识大体、顾大局,能“相忍为国”,造就了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韩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人口4802万,人均耕地不足0.7亩,资源较为匮乏.然而,正是在这块“先天不足”的土地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上演了令世人瞩目的“汉江奇迹”:韩国经济实现了年均8%以上的高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0多美元增加到1.543万美元.1997年,韩国成为金融动荡的焦点,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打击.然而,不到5年时间,韩国再次崛起,1999年经济增长反弹至10%左右.进入21世纪,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仍保持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得多的发展速度,如2004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4 6%.充满竞争力的工业经济体系是韩国演绎“江汉奇迹”和“危机后崛起”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韩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的政府功能●朴明爱韩国是中国的近邻,学术界有人称中韩两国有“四近”的特点,即地理近、历史近、文化近和感情近。韩国从60年代起到80年代初的经济腾飞,世人称之为“汉江奇迹”。研究和借鉴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特别...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强劲势头。按不变价格计算,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5年的9700美元,增长了10多倍,创造了所谓的“汉江奇迹”,成功地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是通过《亚洲财金》(FinanceAsia)月刊近期对全球203个机构投资者的意见调查表明,投资者仍然认为韩国在亚洲拥有最佳增长潜力。韩国实现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东亚经济奇迹”引起世人瞩目,经济界不少人把“多元化”作为日本、韩国一些大集团、大公司的重要成功经验予以总结推广。但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引发整个东亚经济危机以后.不少人又把“多元化”作为引发韩国、日本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危机、倒闭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因素”,并告诫中国企业应“避免重蹈覆辙”。到底是“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能搞简单的“非此即彼”。因为,从实践来看,“多元化”有失败的,“专业化”也未必都成功。  相似文献   

11.
张宏 《中国报道》2014,(6):48-49
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需要在新的适度增长区间寻找平衡点。宏观调控“微刺激”的精准发力,将有利于短期的增长稳定,也有利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较快进入增长的“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统筹处理好这五者的关系,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总目标,也是本届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执政思路。而当前,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同时为防止房地产风险加剧引发相关风险连锁反应,“稳增长”和“防风险”压力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陈淮 《北方经济》1994,(5):65-70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政府作用与战略目标──东南亚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赴东南亚考察组90年代以来,亚洲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特点,其中继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以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  相似文献   

13.
王志升 《西部论丛》2006,(12):29-31
20世纪60年代是战后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正当人们依然陶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之中时,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30多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意大利罗马,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当时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可持续性提出了质疑。这次聚会被人们称为“罗马俱乐部”,由其推出的首份研究报告就是对学界和政界引起极大震动的《增长的极限》。  相似文献   

14.
陆劲松 《宁波通讯》2008,(10):28-29
韩国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朝鲜半岛,面积为9.9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70%是山地和丘陵,人口4700万。这个狭小的国度无论从面积、人口还是地形上讲,都与浙江省极为相仿。上世纪60年代,韩国率先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以令人称道的“东亚模式”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经济面临崩溃,金大中政府遂实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国内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日前中央发布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俄罗斯、印度这几年的经济之所以快速增长,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信贷消费在帮韩国很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同时,也为此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各国在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日本《读卖新闻》6月8日】虽然中国经济依旧保持高速的增长势头,但是这种增长与一般的新兴国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日本和韩国在其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都出现过贸易赤字的情况。这主要是源于经济增长所需的必要设备和资源都不得不依赖进口。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韩国和80年代之后的东南亚,为了依靠海外资本推动经济增长,更是大打赤字牌。  相似文献   

17.
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有效增长,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农民收入,不仅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开拓农村市场和扩大内需宏观政策的贯彻实施,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的进步和长治久安;不仪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解决好“三农”问  相似文献   

18.
亚洲“四小龙”经济仍有较高增长今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趋缓的情况下,亚洲“四小龙”总体经济仍有引人瞩目的增长,平均增幅达6.5%,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2%,显示出新加坡、韩国、台湾和香港的经济发展依然允满活力。以对外贸易和制造业为支柱的亚洲“四小龙...  相似文献   

19.
亚洲“四小龙”今年经济增长趋缓本刊讯今年以来,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又见抬头,以及受世界贸易市场增长趋缓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的亚洲“四小龙”经济亦明显趋向缓和,估计今年全年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可维持在6%左右,显然比...  相似文献   

20.
从“出口第一”到“科技立国”──韩国经济战略调整及启示苗宏韩国在亚洲“四小龙”中,是一个起点低、起步晚的国家。从本世纪60年代起经过一代人的努力,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原来的23亿美元增至2808亿美元(1991),步入了全球富裕国家的行列,一举成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