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3.
跨期选择、制度转型与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宏观消费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的历史进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将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把消费理论从确定性分析框架推进到不确定性分析框架。不确定性作为转型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不稳定的制度变迁环境,使得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转型期的宏观制度背景,研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不确定性的微观机理,具有很强的分析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新华  李勇辉  伍再华 《生产力研究》2006,88(1):235-237,243
消费函数作为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概念,对它的研究始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随着现代各种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工具的发展与应用,消费函数理论及其经验研究进展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介绍新近出现的随机游走消费函数,流动性约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消费习惯的研究等,来进一步梳理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消费函数理论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进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笔者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使用1990年一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数据,分析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相比收入不确定性,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影响更大;2000年以前教育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最大,2000年以后住房支出不确定性的影响加大,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和教育支出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关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和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本文专注于分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居民所面对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感受以及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约束感受显著地差别于城市。通过构造一个包含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模型,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特点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与融资约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谨慎,储蓄存款的倾向越来越高,这也印证了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农村金融环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变动与收入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称之为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的存在使LC-PIH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可以用收支的不确定、流动性约束、利率的内生变化和非生命周期行为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些因素也可解释我国近年来的消费过度敏感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144,自引:8,他引:136  
本文运用中国 1 96 1— 1 998年间数据 ,通过测试罗伯特·霍尔 (RobertHall)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 ,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在 2 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的上升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大 ,造成了中国目前的低消费增长和内需不足。此外 ,我们还发现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两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增长率的同时下降。  相似文献   

9.
对经济学基础的思考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而对微观与宏观经济基础的构建一直是现代经济学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也是各宏观分支理论争论的焦点。自凯恩斯革命后 ,由于宏观经济学缺乏相应的微观经济基础 ,导致自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引发了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的潮流 ;近些年来 ,又出现了尝试为微观经济建立宏观基础的后瓦尔拉斯宏观经济理论 ,这种新的理论试图超越微观基础 ,从而揭示现代各宏观经济理论纷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朱波  杭斌 《宏观经济研究》2015,(3):112-119,133
本文基于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医疗支出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机制,并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省际面板数据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都很强烈,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水平;2医疗支出不确定性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增强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虽然比较小,但呈不断上升趋势;3我国城乡居民都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在流动性约束条件下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杜海韬  邓翔 《经济学》2005,4(2):297-316
本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产权理论的微观基础为分析视角,对西方产权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研究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劳动力资源是影响产权演化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因素。马克思产权理论分析框架,由于具有开发性特征,更适合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简要的评析了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过程,介绍了西方各种消费函数理论并分析其缺点和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消费理论研究应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特别是针对于我国消费现象的特点,应该构建更一般的宏观社会消费函数。  相似文献   

14.
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好文  潘朝顺 《财经研究》2002,28(10):63-68
消费低迷,储蓄攀升,经济疲软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在内的模型阐明其中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锯齿型消费曲线假说,并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不断上升,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使得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达到新的历史高点,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波动的新因素.本文使用一种新的识别方法,有效区别了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影响居民资产再平衡对宏观经济产生的间接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预防性储蓄和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厘清了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资产再平衡会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因资产再平衡所导致的累计间接影响约占直接影响的19.38%,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2)不确定性还会通过提高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来扩大其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预防性储蓄动机也会放大资产再平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3)金融摩擦一方面会加剧居民对风险资产的减持,从而加剧投资下滑,另一方面急剧减少的投资资金会给居民带来足够的流动性,增加居民的消费动机,金融摩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体现为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国际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正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建立在Obstfeld和Rogoff(1995)的杰出贡献的基础上的。Obstfeld和Rogoff  相似文献   

17.
试论流动性约束、短视行为与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关系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本文分析了国外现代宏观消费理论对于研究我国消费需求的局限性 ,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了一个“短视消费模型” ,讨论了边际消费倾向与短期储蓄目标的关系 ,从而论证了造成我国目前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短视行为与流动性约束太强 ,最后解释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以及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不完全市场、不确定性和中国利息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具有利息税的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均衡利率和均衡资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利息税使得储蓄更低而利率更高。但是,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等不完全市场因素的存在使得资本供给曲线显著向右移动,导致储蓄增高。因此,当我们评价利息税对经济的影响的时候,必须考虑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的逆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