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农民增收,粮食安全,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大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中央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给农业政策性银行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拓展支农领域,增加信贷投放,促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支持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以喀什地区为例,就农业政策性金融如何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粮食生产与流通,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十分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的重大战略问题。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6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支持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激发了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重要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发展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3.
胡静林 《中国财政》2012,(16):12-1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求做好旱作农区的粮食增产工作。2010年和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对发展旱作农业提出了要求。支持旱作农区农业生产,对于进一步挖掘旱区粮食增产潜力,促进旱区粮食稳定增产,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 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 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可见,国 家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由于粮食具有生产周期长、  相似文献   

5.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坚持粮食供给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了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为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粮食工作指明了方向.财政工作也应当在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重要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工作.  相似文献   

6.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最突出的亮点,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将“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首;接着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强调“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的粮食”。  相似文献   

7.
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贫困国家的粮食消费,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粮食短缺的现象.如越南、泰国等传统粮食出口国也限制了粮食出口量,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我国一向十分关注粮食的生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坚持粮食供给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温家宝总理也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必须要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来支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在确定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整体部署中,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了"口粮决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始终是大国的隐忧。对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对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可以说,一旦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农业就要出问题,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就会出问题,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就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疫情、冲突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粮食供给短缺,粮食价格上涨趋势明显。目前,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自给率比较低,提高我国的大豆自给率事关粮食安全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省,积极推进“稳粮扩豆”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黑龙江大豆平均亩产在250斤左右,而玉米、水稻平均亩产则在千斤左右。在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同时,如何保持粮食总产稳定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本文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例,对“稳粮扩豆”的情况进行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是指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健康性粮食消费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加强粮食生产,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折,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现我国粮食总量基本平衡,确保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粮食库存量的不断扩大,出现了粮食价格下滑,销售不畅,沉淀积压和粮农收入持续下降,种粮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目前,我国粮食是否已经过剩?粮食安全问题是否不再重要?本就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粮食安全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农村经济的核心,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去年以来,粮食价格在沉寂多年之后的启动上涨,带动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回升,这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为此,我们结合粮食生产,对新疆粮食价格变动、农民收入形式进行了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又是一年春来时。不论201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2014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在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的今天,依然反复强调"三农"工作、粮食安全问题,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本刊近10年来每年首期卷首评论员文章基本都以"农"字为主题。目前春耕在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14.
事件     
《证券导刊》2011,(10):7-7
为切实减轻粮食主产区财政负担,促进国家粮食安全,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逐步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配套”。为此,中央财政提出了分三年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的计划。2009年、2010年先后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配套17亿元、41亿元。按照计划,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新增预算40亿元,并已干近日全部下拨到省。  相似文献   

15.
<正>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的基础安全,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更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因而,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刻不容缓。要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产业是基础,这离不开金融助力,因而加大粮食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粮食安全思想研究初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十分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视农业为要本.他认为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邓小平的农业是根本理论,实质上就是他的粮食安全思想.这个理论正确回答了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历史性问题,为确保20世纪中国未发生粮食安全危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本文根据会议精神,结合目前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完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提出建议。一、"托市收购"政策成效明显"托市收购"是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市场粮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采取的调控手段。200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同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的提出再次确立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我国有限的耕地面积条件下,粮食安全的保障是根基。粮食安全是全方位的,是“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的粮食安全,是强化高标准产量的粮食安全,是保障农民和主产区利益机制的粮食安全,是粮食生产条件、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民利益、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粮食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质,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及与之相伴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保护好种粮农民的收益,有利于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从而稳定粮食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反之会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粮食产量,影响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根基。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前,在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粮食流通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我国粮食供应逐步实现自给自足,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机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回顾近三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财政系统与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实施新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