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凉山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域,无论从村镇分布的广度,还是发展的具体形态,在中国的彝族地区均具有较为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民族特色村镇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典型建设模式的研究,并在思考当下凉山彝族村镇发展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富有彝族特色村镇的建设模式,希望能从不同视角,对拥有不同类型及资源特质的彝族村镇发展进行探讨,进而以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的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农业转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经济问题》1997,18(5):32-39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制度:从人治到法治的转换叶兴庆中国农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农业制度内容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制度内容与制度形式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制度内容决定制度形式,但制度形式又反作用于制度内容。目前的情况,正是农业制度形式转换滞后,成为农...  相似文献   

4.
花生的商品化生产是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美种大花生的引种与规模推广,花生逐渐发展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作物,效益显著。从商品化的主要指标来看,花生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与其商品量、商品率、流通范围均呈正向关系。近代花生商品化生产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当时口岸贸易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转型、农民生存的需求等因素交叉互动,构成了花生由普通生产错综演进为商品生产的连续场景。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从宏观管理到项目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要获得新的发展 ,实现新的飞跃 ,必须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的实践和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适应这一客观要求的产物。基于此 ,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即在宏观管理上强调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 ,在区域布局上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在功能定位上要体现层次性 ,在项目选择上体现科技特色和行业特点。  相似文献   

6.
7.
面对生产常规要素投入作用减弱、政策拉动效果逐渐衰退的农业发展新常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部门推动其增长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选项之一。本文通过实证分析1987-2014期间社会资本对于农业增长的作用,考察了社会资本影响的阶段性差异。总体来说,社会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本研究判断社会资本已成为中国农业增长新阶段的主要推动力,未来巩固农业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果有赖于进一步加大社会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8.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农业型转型的研究(连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问题》1997,18(6):24-31
  相似文献   

9.
多样性的农耕环境孕育了我国多功能性农业,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塑了乡村的独特价值,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起点。文章基于习近平在陕西、河北、福建和浙江的农业现代化实践逻辑,阐述了习近平农业多功能性思想的社会、生态、文化和经济的理论逻辑,明确了习近平农业多功能性思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逻辑,并遵循"农业多功能性政策—现代农业模式催生—农业多功能性回归—乡村多元化价值重塑—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的路径,提出了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数字经济和数字农业融合发展的“盒马村”模式下,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的融合衍生出一系列城乡融合和产业融合的要素流空间。解析“盒马村”形成“流空间”的驱动力,多维度划分“盒马村”形成的“流空间”,分过程详细论述“盒马村”要素流空间的组合、性质和显隐关系,整体上,“盒马村”的“流空间”呈现出容量扩大化、双向可感知、三过程融合的特征。“流空间”透视下,“盒马村”的数字农业经济增强了要素的调动性,要素的流动引发全新的农业要素配置和组织分工,在产业、治理、设施等方面呈现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驱动性。数字农业经济驱动下,“盒马村”出现的新功能结构及其衍生的空间多样化引发了农村功能转变和布局重构,形成了特定关系下多主体、共协同、互作用的功能关联网络和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化的农村发展空间,促进了乡村的功能协调发展和空间协调发展,加强了城乡地域系统在功能和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和相互支撑,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新时代以“盒马村”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引发数字农业经济导向下城乡各级层次分明、网络与地理高度耦合的市场化、社会化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全面推...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合作运动整体上在逐步发展、壮大,运行基泰良好;作为先后倡导与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两种外在的主导力量民间社会团体与国家政权,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交相更替;民间社会团体从最初的创导者地位逐步淡出,而作为国家象征的政府机构却几乎沿着一条与民间社会团体相反的趋势伸入;在此消彼涨间,虽曾一度相携合作,然而,农村合作运动最终为国家政府所控制,在总体上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国家化的态势,从而影响到整个农村合作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华北农村合作运动区别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区别于西方纯粹自下而上式合作运动的最根本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岩画有很多反映天象时令的画面,它是研究原始天文学与中国农业起源相互关系的重要史料。本文从中国南方岩画中的天象时令与稻作农业起源的相互关系入手,考证了连云港岩画中的“天象图”具有原始天文观察与历法授时的意义;从北方岩画中的“天象崇拜”与原始畜牧文化的关系出发,阐释了北方岩画中的“天象图”具有从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到萌芽天文学的特征;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岩画中的所见的天象时令是我国远古先民由天象崇拜向观象授时转变的朴素自然观反映,具有自然信仰与原始科学互渗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远古人类对待自然现象的态度,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发展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咸安区及全省乡镇改革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湖北省咸安区及全省在乡镇综合改革中,大力推进乡镇政权的民主化及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社会化和民营化,不仅将竞选机制引入乡镇领导人的选举过程,也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领域,其根本目标是探索和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转型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过渡的中间社会形态。“保留村”和安置小区构成转型社区的两种场域样态。本文在农民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框架基础上,遵循义利平衡到福利泛化的研究路径,运用“过程-事件”比较分析方法,基于南京市溧水区西旺社区的案例,考察东部地区强发展逻辑下的“保留村”和安置小区农民的国家观。研究发现,强发展逻辑表现为“保留村”的“强项目下乡”和安置小区的“公共服务泛福利化”。经历了“保留村”从“项目动员”到“项目造点”和安置小区从“以帮代管”到“高标托管”的转变后,转型社区农民的国家观从保持已久的国家义利观向国家福利观变迁,并产生了阻碍城镇化发展、解构农民组织化、削弱国家治理效能等后果。问题的破解需要正视地方政府强发展逻辑的负面影响,重塑农民的国家义利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