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违规查询信用报告现象频发,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成为征信监管机构放开个人征信领域最大的担忧。为此,本文建议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增设信用报告查询短信提醒服务,便于信息主体可在第一时间获取被查询的详细信息,在发现被违规查询时,可及时维护自身的权益,便于金消保机构实现快速反应,征信监督管理机构也可第一时间发现征信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还消除了信息主体对民营征信机构开办征信业务不安全的顾虑,由此有利于安全稳健地推进征信市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阐述金融机构在日常征信业务活动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分析征信违规行为在个人信用信息保护、征信查询、查询信息保密等方面引发的法律风险.建议将征信纳入法律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征信内控管理制度、提高征信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征信监管,扩大征信宣传,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孙宇  李百福 《征信》2024,(4):14-23
基于数字时代实施个人破产制度的现实需要、数字司法对于破产案件办理的改革要求、数字社会中的信用不可见风险,构建数字化个人破产信用评价机制已经成为支撑个人破产制度建立实施的重要内容。以“数据—算法—平台”三维结构为框架的数字化个人破产信用评价机制在通过信用数据采集、算法信用画像、平台联通应用得以实施的同时,面临着数据孤岛导致的非正义前见、算法黑箱引发的公信力危机、平台薄弱产生的应用性困境等问题。未来可以通过合作治理达成信用数据共享,依托可信算法实现信用评价公信,完善制度供给推动破产平台建设,以此驱动数字化个人破产信用评价机制更好、更有力地赋能社会信用体系和个人破产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刘荣  于琳娜 《征信》2016,(2):34-37
个人非恶意原因造成的负面信用记录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金融消费者、数据报送机构和基层人民银行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引发诉讼风险和法律风险.结合苏皖鲁豫交会地带7个地级市基层人民银行的征信业务实践,分析非恶意个人负面信用记录的成因和风险,建议履行告知义务,适当宽限展期,强化征信模块,以逐步减少个人负面信用记录纠纷,不断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征信业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邱冬梅 《南方金融》2001,(10):33-34
个人征信系统指由信息中心汇总个人各类信息数据资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及相关信用记录等,建立完善、实时的中央数据库,为相关部门查询、分析、决策提供依据的个人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正式运行,可以查询到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纳入信贷管理流程。根据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在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时能够甄别出高风险客户群体,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相似文献   

7.
我国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与储存、信息异议与不良信息、信息使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既可能因为损害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及企业商誉等承担侵权责任,也可能因为违反国家规定使用信用或提供错误的信用报告承担责任。尽管现行征信立法未能就上述风险在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明确责任分担及其构成要件,但是征信机构在日常营业中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8.
生成式AI有助于提高征信业信用信息采集、生成以及解读信用报告的效率。但其自身存在的算法歧视和训练缺陷或将侵犯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权和名誉权。为了充分发挥生成式AI的优势,首先,我国应大力研发国产生成式AI并完善相应的训练机制和算法模型,在尽可能减少算法歧视和训练缺陷的基础上将其引入征信业;其次,在使用生成式AI助力征信业发展时应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原则;最后,征信机构应当积极履行申报评估程序,当出现生成式AI侵犯信息主体名誉权时,应以产品责任和一般过错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征信体系是指包括征信法律、机构、市场、业务、标准、管理和科研等在内的总和,它通过记录和传播企业及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改变信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增大失信者付出的代价,缩小欺诈行为的活动空间。征信体系可以发挥以下功能:减少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贷款人更加准确地评估风险,改善贷款组合的质量;缓解逆向选择问题,降低优质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减弱金融约束,提高信贷数量与额度;创建“声誉担保”,即累积的良好信用记录促使当事人更好地重诺守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信用信息主体的增加,社会公众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报告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为拓宽个人征信系统服务渠道,2014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全国推广。本文分别从业务开展的现实动因、现状及难点、潜在风险等角度提出一系列的看法,并就如何稳妥推进互联网查询业务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月,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正式运行,可以查询到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纳入信贷管理流程。根据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在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时能够甄别出高风险客户群体,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在征信活动中有什么权利? 您作为数据主体,拥有以下权利: 知情权。您有权知道征信机构掌握的关于您自己的所有信息,知晓的途径是到征信机构去查询您的信用报告。  相似文献   

13.
甘露 《甘肃金融》2012,(10):67-67
个人征信系统运行以来,随着社会对征信认知度逐步提高,个人信用报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个人信用记录已成为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对个人信用状况评价的重要依据,个人信用报告也愈来愈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济身份证。但是随着当前未接入征信系统的机构和个人要求信息主体提供信用报告的情况不断增多,且使用的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实际上将信用报告的使用游离在人民银行监管之外。易形成的风险及影响(一)监管机制缺失,信息主体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信用报告应用范围扩大,从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最大的征信数据库是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已投人使用的全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该基础数据库首先将依法采集和保存全国银行信贷信用信息,其中主要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款、抵押、担保数据及身份验证信息,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保险、证券、工商等领域,从而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网络。全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首先向商业银行提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对信贷征信的需求;同时依法服务于其他部门的征信需要,并依法逐步向有合格资质的其他征信机构开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满足商业银行防范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需求,同时服务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5.
征信体系被定义为包括征信法律、机构、市场、业务、标准、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总和。它通过记录和传播企业及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改变信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提高失信者付出的代价,缩小其欺诈行为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6.
信用信息共享是征信的本原国务院2013年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首次将“信用信息”这个概念引入我国成文法中,并对利用独立第三方征信机构在放贷人之间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规定。我国现代征信制度主要涉及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交易活动,这种典型的民事或私权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征信制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7.
“征信修复”与“信用修复”有着本质区别。近年来,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征信代理维权开展误导性虚假宣传,以各式“不良征信信息洗白”骗局牟取非法收入,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司法案件频发,同时也给征信部门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风险和挑战。当前,非法信用修复监管面临政策尺度把握难、证明材料审核成本高、中介机构“组织严密”、过度维权现象突出、联合监管机制尚未形成等诸多困难。建议健全多方参与联合监管机制、加强接入机构合规监管力度、搭建非法信用修复举报平台、深入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在征信领域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相似文献   

18.
《金融电子化》2007,(7):28-30
以“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成功推广应用为标志,央行征信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受现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工作尚处于比较艰难的拓展过程中,民众涉信行为的提升、商业银行信用信息的需求与征信运行机构信息缺乏的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前给银行业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风险之一,外部欺诈风险的涵盖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据国外研究机构统计,欺诈风险每年导致银行损失金额高达735亿美元,国内银行每年欺诈风险损失金额也达上百亿元。为了应对严峻复杂的外部欺诈风险形势,工商银行不断探索建立新型风险管控体系,自2008年起,陆续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业务领域开展反欺诈系统建设,并于2016年启动企业级反欺诈管理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信息共享、技术共用、欺诈共防、步调共同”的企业级反欺诈管理平台,实现覆盖全集团、全产品、全渠道的欺诈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助力构建自动化、智能化、高效率的集团反欺诈工作体系,维护客户资金安全、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数据征信,已被国外所采用,特别是在小额贷款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我国也在积极探索.但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社交网络数据潜在的风险,使得将社交网络数据征信的质疑之声一直存在.社交网络数据的安全性、社交网络数据评价有效性、人们对社交网络数据侵犯个人敏感信息的担忧以及人脉关系被用于信用评级数据会造成贷款歧视等问题成为社交网络数据征信的主要障碍.本文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实践,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敏感信息保护机制、保障社交网络数据有效性等措施,探讨社交网络数据应用于我国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