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铜精炼厂在铜电解精炼过程中,少量的铜和大部份的锑、铋以及几乎全部的硒、铅、碲、金、银和铂族元素都进入阳极泥。阳极泥再经硫酸化焙烧、蒸锱、水浸、转炉熔炼及金、银电解等步骤进一步综合回收金、银、硒、碲、铂、钯等有价金属。我厂采用的0.5吨转炉,在熔炼过程中每年约耗损三吨左右镁砖。而其中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非洲某高铜低硫铜精矿进行焙烧-酸浸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750℃、焙烧时间2.0 h时,该铜精矿焙烧脱硫率为79.78%;所得焙砂在浸出条件为浓硫酸加入量1.1 t/t焙砂,酸浸温度50℃,酸浸时间3.0 h时,铜的浸出率可达98.10%。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恒邦股份公司采用回转窑焙烧处理高锑铜阳极泥新工艺。通过对影响金银回收的多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解决固液分离效果差,金、银直收率低,板框滤布板结严重,工作效能低等问题,经实验研究,现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证明,采用新工艺增加锑浸出脱除工序能够大幅度提高分金、分银工作效能,提高金银直收率。  相似文献   

4.
前期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炉况下石煤发电炉渣中钒、铝、钾浸出不尽相同。本文以发电时影响炉况较大的温度和时间为主要研究因素,利用回转窑对石煤钒矿进行了动态焙烧,焙砂浸出钒、铝、钾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阳极泥中分离铜、银和硒:特公昭60—4892B/85、2、7、—8页在温度不高于80℃用含20~200克/升硫酸和2~25克/升 Cr~(6 )的溶液浸出铜阳极泥,使适当数量的铜和最少量的硒和银溶解。分离未溶解的残余阳极泥和溶液,在溶液中加入铜沉淀硒。然后电解溶液回收铜。该方法用于处理含 Cu、Ag、Au、S、Se、Te、Sb、As、Ni、Fe、Si、Bi 等的阳极泥,以回收其中的有用金属主要是 Cu、Ag 和 Se。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钴硫精矿为原料,采用火法和湿法相结合的工艺进行试验研究。钴硫精矿在线速度0.15~0.17 m/s、给料量5.0~5.5 kg/h、焙烧温度620 ℃±10 ℃的条件下进行沸腾焙烧,焙砂在硫酸浓度30 g/L、温度80 ℃、液固比4.17∶1.00、时间1 h的条件下进行浸出,浸出液经Lix984萃取剂萃取除铜,再经除铁后沉铜钴。试验结果表明,焙砂中铜的浸出率达到89.10%,钴的浸出率达到91.35%;在pH=8.0的条件下,钴的沉淀率达到99%,实现钴的高效富集。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还原蒸锌法对某锌钴渣进行蒸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率66.67%、蒸锌温度1 100 ℃、保温时间60 min的条件下,锌挥发率为98.77%。焙砂中锌含量降到0.98%,钴的含量可富集2.5倍,挥发物中锌含量为79.33%。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处理铜阳极泥过程中产生的二次金粉,采用盐酸对二次金粉进行预处理,亚硫酸钠沉碲;使用氯酸钠溶解酸浸渣,草酸还原金工艺,氯化铵沉铂钯,二氧化硫还原硒工艺,碲回收率达到95%以上,铂、钯回收率均在98%以上,硒回收率在97%以上,该工艺可选择性分离金、碲、铂、钯、硒,具有操作简单、贵金属回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解决回转窑提锌生产中存在的原料低锌化、操作经验化以及焙烧过程中窑体"结圈"等问题,在对钢铁含锌粉尘处理模式与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和对比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影响回转窑处理钢铁含锌粉尘的三大关键技术因素。一是合理的原料配比结构(粒度、水分、品位、固定碳、烧损与碱度等),二是科学的工艺参数调整(回转窑转速、填充率与物料停留时间),三是合适的燃烧过程控制(高温带温度、长度与焙烧终点)。同时,笔者对各工艺要素的控制原则与操作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热酸浸出-黄钾铁矾"是冶金企业普遍采用的湿法炼锌工艺,该工艺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造升级。本文介绍了改造该工艺的技术路线,其间分析了焙砂上料系统、浸出系统、银浮选和浮选尾渣过滤系统、回转窑挥发系统、氧化锌浸出系统、回转窑脱氟和氯系统、回转窑渣处理系统的工艺特点。技改完成后,新工艺解决了浸出渣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chnical options for local production of cement to satisfy Papua New Guinea's needs. Both rotary and vertical kiln methods and different plant sizes are compared on economic grounds and also assessed against national objectives. Because of Papua New Guinea's small and scattered demand for cement and high internal transport costs, the smaller vertical kiln units are more economic while small-scale manufacture is also more in line with national objectives.  相似文献   

12.
高硫铝土矿氧化焙烧脱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转窑对我国某高硫-水硬铝石型铝土矿进行氧化焙烧脱硫的预处理。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铝土矿中硫含量及硫存在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620℃、焙烧时间为30min时,铝土矿中硫化物部分的硫含量仅为0.1%,硫氧化率达到97.86%,硫氧化较为完全。  相似文献   

13.
碱焙烧富集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铂族金属重要的二次资源,失效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回收利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原料中贵金属含量过低导致其回收难度大,如何将其中有价金属有效富集决定了回收工艺的回收效率.采用碱式焙烧-酸溶工艺对原料进行溶解富集试验研究,得出焙烧-酸溶富集有价金属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料比0.8,温度800℃,焙烧时间2h;经焙烧-酸溶处理后催化剂总失重90.0%,富集渣贵金属含量达到1.42%,富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明矾石精矿焙烧脱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明矾石精矿为原料,通过热重-差热分析和热力学分析,表明明矾石在807 K左右开始分解脱水,焙烧脱水前后样品的XRD、SEM图谱分析表明,焙烧脱水后,明矾石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明矾石矿物发生分解,生成了硫酸铝钾和氧化铝。通过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脱水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270 kJ/moL。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明矾石脱水工艺参数,在温度873 K,焙烧时间7 min,明矾石精矿的失重率达10%,达到明矾石精矿失去结构水的理论失重率。  相似文献   

15.
拜耳法赤泥是利用拜耳法工艺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工业废渣,碱性赤泥的堆存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何大批量低成本零排放地综合利用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赤泥的脱碱又是其综合利用的前提条件.总结拜耳法赤泥脱碱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和现状,提出拜耳法赤泥脱碱与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曾以陶瓷之国闻名于世。瓷器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特别是钧瓷的出现,它改写了青瓷和白瓷统一天下的历史,使世界陶瓷行业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钧窑在唐代就有所烧制,在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现代钧瓷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钧瓷艺术品。在中国漫长的对外交往中,瓷器充当了中国的名片。瓷器成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相似文献   

17.
华霖杰 《科技和产业》2023,23(12):250-257
在地铁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如废旧基础、锚索、锚杆等地下障碍物,给地下施工安全及进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安全高效处理地下障碍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以济南市轨道交通4号线段店站锚索侵限处理为工程依托,在确定使用旋挖钻处理地下侵限锚索的前提下,借助FLAC3D数值模拟平台探索3种不同旋挖工序对地层和既有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比选出最适合的旋挖工序。计算结果表明,隔一挖一跳点旋挖施工对于地层和既有结构的影响明显小于无间隔连续旋挖施工和隔二挖一跳点旋挖施工,隔一挖一跳点旋挖施工更能安全高效地处理地下侵限锚索。  相似文献   

18.
转炉除尘污水污泥处理利用技术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转炉除尘污水及污泥处理系统运行实践分析,研究探讨采取粗颗粒预分离、磁凝聚与药凝聚复合处理、保持水质稳定、污泥压榨过滤、泥浆泵送烧结以及加强操作管理等技术措施,以解决转炉污水污泥处理难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钒制品厂V2O3焙烧炉除尘系统改造的除尘工艺、主要设备组成及除尘系统优势.并对该项目进行了投资和社会效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赤泥提钪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赤泥的成分及钪在赤泥中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叙述;着重综述了赤泥提钪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技术评价和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