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洁  王艳  刘晓 《价值工程》2009,28(4):35-37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京津冀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阐明了三地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后经济危机仍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背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由失衡向均衡模式转型,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表明,该时期京津冀区域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进京津冀产业结构整合与升级的重要契机,低碳城市建设将引领京津冀区域发展新趋势。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问题,对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定位及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国内其他经济区的科学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纬纬 《价值工程》2014,(22):12-13
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介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理论及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京、津、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并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蔡玉胜 《经济界》2011,(4):68-70
当前,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受到国家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升级、区域格局变化和区域发展动力转变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国有资本拉动、空间双核推动和区域合作泛化的特点。区域城市定位、市场化程度、产业梯度和企业规模等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从重构城市与产业分工、加强港口整合、推动人才交流合作、增强科技辐射带动力等方面,推动该区...  相似文献   

6.
刘晓春 《河北企业》2014,(5):111-113
<正>经济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分布变化规律。一些规划类专业及财经类院校相关专业也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高校经济地理学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经济地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经济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抛开行政因素,单纯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滨海新区可以被放在不同尺度的空间范围内去考量,这些空间依次为天津市、京津冀、环渤海、中国北部、东北亚乃至全球范围。实际上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滨海新区可以被看作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内发挥作用的经济增长极。本文从不同的空间尺度的视角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临海工业带建设在京津冀区域中实现以天津滨海新区为引擎的区域一体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卢园 《价值工程》2014,(7):22-23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三大引擎,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中国最有可能建成全球巨型城市区、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可以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企业经济》2019,(2):65-72
生态环境质量是评价区域协同效果的重要标准,科学评测协同的环境质量效果是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2004-2016年京津冀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线性回归的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协同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随着京津冀经济协同度的提高,环境质量呈现出收敛式上升。建立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进一步识别京津冀经济协同的环境效应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由于同时存在要素禀赋效应和污染避风港假说,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通过结构效应而不是技术效应改善环境质量。最后,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出了加强政府政策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京津冀之间的环境治理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京津冀成为关注度最高的热点地区。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讨论中的问题,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关系"或"四个结合",对于深入认识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正被称作一号工程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终于开始提速推进。在国家战略的定位下,一个区域发展的版图将被重新改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构想付诸实践延宕了一二十年。原本就是一体的京津冀地区,在行政壁垒的阻隔下始终无法一体化发展,受利益牵绊,各自顾及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使得抱团发展的愿望落空。实际上,这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让每一方都为之感到滋味苦涩。作为首都北京,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第一次指出了其所体现出的四大战略意义。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序幕正式拉开,京津冀一体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中央和地方迅速行动起来。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方面的对接工作已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3.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作为习近平国防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此条件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必须确立军民融合的区域发展新战略,统筹考虑军民融合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民参军军转民是构成区域内军民双向融合的共同体,区域产业是军民融合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4.
王宁 《企业导报》2015,(4):12+14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河北省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的县域经济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相互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资金、产业集群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以及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5.
"九五"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与政策举措,不断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三大战略"实施,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拓展重大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区域政策设计,都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和解决。"十三五"时期,国家将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并针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区域政策制定实施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路和举措,推进"三大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国家战略,把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向世界推出,这标志着京津冀的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从财政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的战略组合所形成的区域布局战略升级,会形成"全国化"发展的新趋势,而这种战略组合会在淮河流域深度交汇,对淮河流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区域布局战略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淮河流域的区域地位、交通功能和区域功能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应从"全国化"的视角重新认识淮河流域的区情特征,谋划淮河流域未来的新发展。淮河流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建设生态经济区,其具有理念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北京已成为我国"城市病"最为典型和严重的城市。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这不仅需要立足北京市域、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在市域内的合理布局,还需要与京津冀城市群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等在城市群中的较均衡配置。没有一个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蓝色经济与蓝色战略理论指导实践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大特点。蓝色经济是陆海一体统筹发展新经济模式的科学概括,蓝色经济集成战略是海陆区域实施统筹的兴海强国战略,蓝色经济区是实施海洋强国和沿海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我国沿海地区承担陆海统筹的重大使命与责任担当。应在蓝色经济理论指导下科学编制海陆联动的集资源环境、技术、产业和区位发展为一体的综合集成规划,突出陆海统筹促进经济新跨越的战略导向,统筹安排海洋与陆域资源的开发、产业的发展和空间的拓展,实现沿海区域的科学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20.
吴净 《企业活力》2013,(6):13-18
区域内及区际间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难题。我国当前的区域差距不仅存在,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在不平衡发展中不断追求相对平衡和协调的动态过程,应积极创造条件遏制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应以坚持效率优先与追求适度公平为基本前提,探索我国宏观区域政策公平与效率的恰当结合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相互协调性;应以城市化道路的理性选择为基本动力,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和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应以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方向,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