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市场研究》2013,(3):10-13
时代车轮碾过的历史篇章中不缺乏女性地位崛起的痕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进步与发展有目共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当下中国女性的杰出表现。“她意识”高度觉醒、“她经济”赚足眼球、“她时代”已经到来。女性完成了从被忽视到被关注的华丽转型,诸如“女性压力指数研究”、“女性幸福指数研究”、“女性领导力研究”等研究相继而出,映射出女性日益被关注的社会趋势。  相似文献   

2.
白月 《消费导刊》2013,(9):153-153
樋口一叶文学代表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的过渡,她的作品记录了那个东西文化相互碰撞、日本社会新旧交替的明治时代,深刻揭示了日本下层民众尤其是女性的苦闷与彷徨,在引导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具有社会意义。《十三夜》正是这样一部关注女性悲惨命运、述说女性苦闷彷徨、围绕“女性离婚”这一主题展开的作品,也是作家“奇迹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文试通过对一叶晚期代表作《十三夜》的女性形象分析来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莉 《商业文化》2003,(4):41-45
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文化研究。广告对女性资源的利用,实际是一场商业社会和男权思想的“合谋”,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广告打着发扬女性美的旗号,实则是利用审美的手段,将女性的身体“零件”化,严重忽视了女性的主观感受,而将女性设定为被看的客体。虽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已从传统妇女转变成现代都市女性,但广告中女性的角色依旧是贤妻良母,女性的空间依然是在家庭和低智能含量的工作中。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警觉广告文化中以改头换面形式出现的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对以广告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中盛行一时的“尚古主义”文化心态和反文明的思想倾向.小说作为汪曾祺的青春绮梦,明显地表现出男性文人对女性尤其是年轻貌美女性病态的偏爱,从而导致了自身的社会生活认识上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生存主义女性主义观点对西方的女性主义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以其哲学理性反思并批判了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否认永恒的“女性气质”,认为女性的“内在性”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女性的真正解放首先是要认清女性气质的虚假本质,去除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内在性”,改变女性的“他者”地位,使自身成为在男女两性平等、自身独立基础上的女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中国是个父权制社会,是个以男性为中心话语的国家,而女性总是处于无语状态,不断被“愚化”为他者形象。女性的悲剧不在于她们生来是女人,而在于她们自觉不自觉地被按照“女人模式”加以培养。从《伤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子君的悲剧不是生理悲剧,而是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解读企业文化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文化的理解最为深刻。文化被他们理解为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道”,“道”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路:人们修道路的根本目的是减少社会运输的成本;有了道路,就加快了社会物质流动和思想交流速度。“道”还有其他含义,例如还有“道理”的含义,文化的社会含义就在于此;社会有了道理,人们遵循道理进行社会活动,就可以降低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领导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她们的职业生涯却遭遇了“玻璃天花板”障碍,而这个障碍与性别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理论总结和发展,研究女性领导力面临的“玻璃天花板天花板”问题的作用效应和影响因素,并为今后关于女性领导力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丹红 《市场周刊》2004,(2):77-77
几千年来,女性都是仰仗男人鼻息,做的事多只在“让男人无后顾之忧”,“每个成功男人背后有个贤淑的女人”,即使社会已大幅变迁,但女性如果想要全面打破这样的结构,仍然非常难。不论哪种语言的社会,分析女人、鼓励女人的书,都远多于鼓励男人,可见女性想与男性争取平等有多辛苦。  相似文献   

10.
一、大文化——跨文化——商场现代化文化有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大类。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整个人们的生活方式,故被称为“大文化”,即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说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我国文化学者何晓阳对广义的“大文化”具体地缕析为“四个层次”说: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  相似文献   

11.
樊启芬 《商》2013,(9Z):284-284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经了以女性为核心和主导逐渐演变为以男性独尊。立足于女性学的理论基础,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分析的角度人手,对汉字展开文化考察,可以深入剖析出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自女神开始,经由女主与女人,进而沦为女奴的四个阶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梁凡 《致富时代》2011,(2):96-96
该文论述中国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结构及传统农村社会的权力——皇权、宗教权、宗族权和绅权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家庭价值观”、“家族主义”、“平均思想”、“乡土关系观”等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分别进行论述,分析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及其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最后得出了农村社会的结构与权力存在于文化精神网络这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理直气壮地向不良文化“宣战”盛小伟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社会制度,孕育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当前,在高奏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旋律下,滋生出一股不良文化的“暗流”,侵袭了企业名称、商标和广告宣...  相似文献   

14.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正>“她”们凭借自身的力量改变时代与生活。随着女性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日益卓著的进步与成就,“她”们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上海市香港商会于3月8日举办她影响力论坛——“重整·创新”,本次活动邀请了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精英女性代表,共同探讨女性影响力如何在新时期突破限制,创造新局,发挥领导力与创造力,为行业、社会和世界创造可持续价值。她影响力论坛——“重整·创新”是上海市香港商会英姿荟2023年度首场活动,论坛希望通过连接更多在沪的精英女性,共同创造更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商务周刊》2010,(6):32-35
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细数“现在女总统越来越多,北欧的部长多数是女性”,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总结出“人类社会要靠女性来管理,21世纪可能是一个新的母系社会”时,他身边的男性领导者皱了皱眉,商业女杰们则是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7.
揭萍  刘冲 《消费导刊》2013,(7):173-174
女性暴力犯罪的预防应当构建社会层面的防控机制,具体可从六个方面实施;完善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加强司法执法机关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加强社会管理,发挥各基层组织的防控作用;提高女性法制观念,增强女性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社会就业保障,引导促进女性经济独立;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转变女性暴力罪犯的改造方式,防止犯罪的反复。  相似文献   

18.
白洁 《消费导刊》2011,(11):121-122,149
把“篮球宝贝”置于集体狂欢的社会关系中,透视特殊女性的体育哲学意义:虽然,热辣舞蹈中青春之美有商品化倾向,女性角色仍然客体化,灵与肉很可能分离,但是,“篮球宝贝”有助于提升娱乐精神,释放过剩能量,摘除社会面具,解放沉重肉身,显现生命快乐等,客观上利于男和女、身和心、个体和社会等矛盾关系的双方达成一定的平衡与和谐,这应当是人类选择喜爱她的主因。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由于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习俗、审美观念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现。其中红色认识差异最为显著。在中国,红色有祖先崇拜、辟邪、吉祥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日本则有魔力、辟邪、禁忌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红色能辟邪和象征女性方面,中日两国是相同的,其他文化特征则有差异。从中日两国传统红色彩文化意识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红色”依然占据中心地位,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日本,红色的负面文化含义越来越弱,“中国式的红”正在慢慢被日本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文化有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两大类。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整个人们的生活方式,故被称为“大文化”,即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说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我国文化学者何晓阳对广义的“大文化”具体地缕析为“四个层次”说: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