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超 《经济前沿》2012,3(4):80-88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读,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的二重影响。理论分析指出,作为资本国际流动重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二重属性,其二重属性将对东道国产业发展产生二重性影响。本文以中国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为例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生产力属性方面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生产关系属性方面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控制及其引致的产业安全隐患也非常显著。基于该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电子通讯产业投资控股趋势明显。本文拟从实证角度对其主要绩效进行分析。一、外商控股明显增加了其投资额电子通讯产业中的“三资企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特别是1994年我国允许跨国公司在华成立投资控股公司)以...  相似文献   

3.
顾列铭 《资本市场》2012,(11):74-76
<正>为了提振正在快速降温的经济增长,天津和重庆分别宣布计划,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向石化、汽车、电子及先进设备等大产业投资1.5万亿元人民币。中央政府也没闲着,接着宣布了一项到2015年向节能减排领域投资2.4万亿元的计划。与此同时,各地政府还宣布了10多项规模较小的投资计划。若按表面数字计算,仅仅是上述投资,就已经超出了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时期出  相似文献   

4.
张建刚 《经济论坛》2006,(2):53-53,73
1.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在2004年6至11月的半年时间内,对全球1000余家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所调查的跨国公司以《商业周刊》全球1000强企业为主,覆盖欧美日韩,以及台港地区的跨国企业,涉及IT、电子、汽车、化工、生物制药等领域。调查统计,82%的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无论是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与速度,都在逐步提高;调查显示35%的跨国公司处于投资整备阶段,并计划开展新一轮对华投资。跨国公司大规模系统化投资不仅扩大了我国引进外资的总体规模,而且还扩大了我国引进外资的单项规模。2003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达535亿美元,项目平均协议外资额从1991年的92万美元增至2003年的280万美元。  相似文献   

5.
台湾企业投资大陆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经济前沿》2005,(6):30-33
台湾企业投资祖国大陆20多年来,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投资总量呈波动性增长,投资规模趋于大型化、集团化,投资地域逐渐向北、向西扩张,投资产业技术层次提高。未来一定时期内,这一阶段性特征还将继续加强,并且决定着台湾岛内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选择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基本课题。进行产业选择不仅有利于重塑国际分工格局,而且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现状分析,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条件,本文认为,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可以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境外投资。  相似文献   

7.
《大陆桥视野》2005,(11):65-66
台商对大陆投资“西风渐劲” 前段时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上,国台办有关人士称,台资企业已经从目前主要集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开始向西部地区延伸。9月12日落幕的第三届华文媒体论坛上,国家力挺台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劲风已经引起了各方的注意。此前的9月10日,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台湾仁宝电脑和金宝电子两家上市公司董事长许胜雄在出席2005成都——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与发展交流会上说:“未来台商在内地的投资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向西部等内陆地区迁移,以成都在西部的地位,无疑是台商投资的首选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投资产业结构的偏差及其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经济学家》2002,(1):34-40
本文认为,矫正我国投资产业结构必须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通过政府引导,使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方向一致,提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9.
台湾产业转移大陆20多年来,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投资总量呈波动性增长、投资地域逐渐向北转移、投资产业技术层次提高。未来一定时期内,这一阶段性特征还将继续加强,并且决定着台湾岛内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一些原本扎根于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企业,纷纷携手同一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一起前往中、西部进行跨区域投资,以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其通过对产业集群进行异地复制,帮助投资企业克服极化效应,降低向外转移的成本,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跨区域群体投资。这一类型的群体投资与单体投资相比,一个明显的优势是通过迅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获得相应的集群效应,保持甚至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轻纺、通讯、家电、汽车和电子等行业却相对薄弱,而这些行业一直是北京市的优势行业。本文在探讨北京市企业对俄投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北京市企业扩大对俄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北京市企业扩大对俄投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董蕾 《时代经贸》2011,(12):75-76
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一支柱产业,并且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电子信息企业迅速崛起,其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国内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相当少,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是空白。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为汽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技术的革新使汽车的各项性能得到极大地改善。汽车电子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加速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形成的经济规模效应影响范围极广,归功于面向全球化汽车市场的和持续增加的汽车电子价值含量。就目前全球汽车电子产业来看,其前景十分可观,增长速度快,积累市场总量巨大。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汽车电子的应用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汽车电子产业已成为我国相对独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本文从产品应用结构、产品品牌结构、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外粮食产业投资虽然面临着风险大、交易成本高等障碍,但是作为缓解中国粮食供给紧张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合理的海外粮食投资的战略筹划可以提高投资项目的强度。在对有关海外粮食产业投资争论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就中国海外粮食产业投资的原则和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境外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境外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在较低层次上徘徊,根据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和我国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应将制造业作为我国境外投资的重点产业,有选择地投资于进口替代型的资源开发业,适当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境外投资比重,这样既能获得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又有利于向外转移富余的生产能力,还能促进国内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愈显迫切。经济最优化发展,使得选择什麽投资方向、产业结构怎么调整、如何打造区域吸引投资的产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亟待于从区域经济理论中得到明确解答。本文从产品的产销入手,用凯恩斯分析投资乘数的方法,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投资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越南投资环境出发,研究我国进入越南汽车市场面临的问题,重点就我国进入越南汽车市场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产业选择及其基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增强 《现代财经》2005,25(9):18-22
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权优势、速度优势、创新优势、企业集群优势及独特的国际竞争力,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将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主体。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及各国实践,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须体现在资源保障导向基准、市场导向基准、产业结构导向基准及学习与技术寻求导向基准等方面。依据中国的实际和国际经验,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为: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跨国投资的突破点;适当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形成并发展服务业的国际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大型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行业投资规模大、投资领域广、投资收益高,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和我国汽车产业投资环境变化,跨国公司投资也会发生变化。在新一轮投资中,跨国公司投资以寻求市场为目标,投资领域向汽车服务领域延伸,投资重点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投资区位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新趋势,更好地利用外资发展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