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句话新闻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提出,粮食增产是“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目标。既要着眼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加,更要着眼于粮食品种改善,品质提高,结构优化,力争“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0亿公斤水平。  相似文献   

2.
资讯     
农业部:力争“十一五”粮食稳定增产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提出,粮食增产是“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目标。既要着眼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加,更要着眼于粮食品种改善、品质提高、结构优化,力争“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0亿公斤水平。杜青林表示,农业增效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他还表示,农民增收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记者从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获悉,从今年起,农业部全面启动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将进一步优化粮食品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期末,力争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粮食  相似文献   

4.
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将全力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00亿斤, 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  相似文献   

5.
从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将全力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  相似文献   

6.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强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重点是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7.
从今年起,农业部全面启动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将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充分发挥主产区和大型垦区作用,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期末,力争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将着力提高五个能力:一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目前水平;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2亿亩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  相似文献   

8.
据农业部消息,从今年开始,农业部将全力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50亿公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0亿公斤。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在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每隔数年要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以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例:“六五”期闻,垦区粮食年均总产为252.8万吨;“七五”期间,年均总产上升到334.4万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2月22日,在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要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产量达到13277亿斤,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韩长赋提醒说,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但粮食生产能力还不稳固。  相似文献   

11.
粮食生产     
《齐鲁粮食》2006,(4):32-32
全国春耕生产进展顺利;2010年粮食生产能力力争1万亿斤[编按]  相似文献   

12.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明年工作,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要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着眼于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要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  相似文献   

13.
动态     
《江苏农村经济》2010,(8):10-10
“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我国当前的粮食发展战略和粮食安全问题,《人民日报》日前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韩长赋在采访中表示:从供给看,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连续3年产量在1万亿斤以上,说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万亿斤水平。也就是说,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正常年景能保持产量1万亿斤。从需求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数据     
我国粮食产量站上11000亿斤新台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表示,如果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夏粮将继续增产,并且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增产""超越"已成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词。十年间,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而且首次站上了11000亿斤的新台阶。从2004年粮食恢复增产,到2007年提前达到"十一五"制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的目标;从粮食产  相似文献   

15.
2010三农热词     
<正>七连增今年以来,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使稳定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连续增产难度大大增加。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在这样一个极端天气频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七连增",而且是连续第四年总产保持在了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1万亿斤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要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同时抓好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严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大力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加快构建良种覆盖广、耕地质量好、品种质量优、产业链完整的优质粮食产业。“十一五”期末,力争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单产每年提高1%。  相似文献   

17.
2010三农热闹     
七连增 今年以来,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使稳定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连续增产难度大大增加.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在这样一个极端天气频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七连增",而且是连续第四年总产保持在了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1万亿斤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农村工作通讯》2011,(3):11-15
为“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0年粮食产量10928亿斤,连续四年过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万亿斤以上,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年收入5919元,较2009年实际增长10.9%,增幅首次超过城镇,此前一直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望缩小:2010年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比“十五”提高了10个百分点;畜禽产品、水产品产量等也是大幅增长,农业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初期,我们在“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报告中,分析预测了到2000年1万亿斤粮食中,将有30%的粮食要用作饲料粮,为此,提出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新型的农牧结合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以及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的转变。现在看来,这个分析预测是符合粮食和农业发展规律的。到2000年,实现1万亿斤粮食产量的目标,还要再增产1千亿斤粮食,不是用作口粮,而是满足饲料粮的需要,以增加动物性食品供应。为此,实施三元结构工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国内信息     
正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六个新"第一,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连续4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2013年首次突破1.2万亿斤大关,已连续4年站稳这个台阶。第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新局面,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之比达到了2.2:1,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