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一、从我国粮食流通沿革看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 ,粮食流通大体可分 3个阶段 ,即从生产导向开始 ,经过销售导向 ,进入市场导向。第一阶段 :生产导向阶段。从 1 95 3年 1 1月到1 984年底 ,是我国粮食的统购销时期。粮食统购统销保证了国家对粮食流通的垄断 ,基本上满足了城乡缺粮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并通过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的形式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积累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粮食严重短缺 ,长期求大于供 ,从而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流通格局 ,生产者追求的是粮食生产数量而不问质量 ,粮食…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流通问题与改革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的生产与流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也是难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发展工程。它虽然具有历史突破价值 ,但也存在极大的艰巨性。一、我国粮食生产流通所面对的严峻现实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那就是 ,我们要发展首先要吃饭 ,而且是在只占世界 7%耕地水平上 ,让占世界 2 2 %的十几亿中国人吃饱饭这样一个难题。对此 ,粮食生产的不可替代性 ,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其次 ,粮食生产是经典的边际效益递减的行业 ,就目前我们可能的投入手段来说 ,对我国耕地上的边际投入正接…  相似文献   

5.
一、目标模式 我们在对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初级的粮食“市场主体运行,国家宏观调控”模式和“一五”至“六五”时期(1953—1985年)高度集中的粮食统购统销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市场主体运行,国家宏观调控”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取消国家定购,粮食流通彻底实现市场化;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取消行政定价;把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彻底推向市场,使粮食生产者、经营者真正成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流通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可以预期,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适应对外开放格局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框架将基本建立。加强粮食市场化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战略的高度把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促进和加快新体制的建立。一、从我国粮食流通三个阶段的沿革看粮食流通市场化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流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导向阶段从1953年11月到1984年底是我国粮食的统购统销时期。粮食统购统销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粮食购销制度。它的推行,基本上了满足了城乡人民对粮食的…  相似文献   

7.
粮食流通市场化 ,就是要以市场而不是以行政为主体运作粮食流通 ;以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而不是以政府意志为手段形成粮食价格 ;以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行为配置粮食资源。粮食流通市场化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 ,是对原有流通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必须扫清思想障碍 ,走出误区 ,更新观念 ,才能逐步实现。一、还粮食商品本性由于粮食不可缺少 ,需求弹性小 ,自然风险大 ,加之我国“三个不可逆转” (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 ,粮食供求时松时紧 ,国际市场难于预料 ,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据此说粮食是“特殊商品”,甚至是战略物资。并成为长期…  相似文献   

8.
吴群 《农业经济》2002,(8):12-14
走粮食购销市场化路子是我国迎接WTO挑战 ,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一改革对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并与国际接轨的粮食市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农业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对东南沿海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2 0 0 1年国务院决定率先在东南沿海的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和北京、天津等地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这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国务院批准 ,江苏从 2 0 0 1年秋季起 ,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粮食流通体制缘何难以市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的竞争性产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反反复复,难以进行市场化改革,有时甚至还有逆市场化的趋势。这不仅与粮食经济的重要性有关,而且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所说的市场化不是指粮食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而是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适当、适时参与并矫正其缺陷的市场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因素阻碍、延迟了粮食流通体制以市场为方向的改革。一、对粮食的非经济性质的矫枉过正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承担了不少非经济职能。一是保证人们生存的社会性质;二是确保稳定供给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国家统制、低价强购、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粮食体制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改革的目标取向。不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取...  相似文献   

11.
一、市场化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不断改革和探索。先后推出了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保护价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两线运行”机制,“四分开一并轨”、“四分开一完善”以及“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措施,目前又实施“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不难看出,粮食流通由政府控制逐渐向市场化过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渐接近总目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粮食生产和流通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五个问题无论是对粮改中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还是对粮食部门的实际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文章对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情粮情和经营运作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历史原因,粮食生产仍表现出规模小、品质差、品种单一、商品率低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粮食生产也必将进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从世界各国发展粮食商品生产的规律看,粮食作为商品在生产和经营上是微利的,即使是在市场的条件下,生产粮食的比较效益也是很 ,必须靠规模化和产业化才能出效益。因此,在市场条件下,要确保市场的粮食供应,就必须要保证粮食生产有效益;要确保粮食生产出效益,就必须要使粮食生产上规模,实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15.
改革开放前,中国粮食长期短缺,粮食工作的重心是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1984年粮食产量迈上4000亿公斤台阶后,经历过几次“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大幅波动。随着粮食形势的变化,粮食政策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政策,又带来新变化。特别是1994、1995年粮食供求偏紧、粮价大幅上扬后,1995年下半年粮价开始同落,1996年粮食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