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动态优化方法分别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最优增长基本模型,在这些基础模型上,分别从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动态一般均衡实质和生产函数设定及实证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优增长模型与西方经济学增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前者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后者的理论基础为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或新古典的均衡价值论;前者是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高度统一,后者侧重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经济增长框架中分析了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我国使经济增长最大化的宏观税负约为20%。据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早前分析新思想的涌现过程,再到强调思想交流的重要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微观基础日益完善。早期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思想的非竞争性,在刻画新思想的创造过程的同时,也出现了与现实相矛盾的规模效应。此后,学者们基于创新的内生增长理论围绕如何消除规模效应展开讨论。但是,除了研发创新之外,微观主体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早期理论并未将个体间的交流学习纳入创新模型中。最新的基于交流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微观个体交流的速度以及与谁进行交流将决定总体的经济增长率。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内生化思想交流速度、丰富化思想来源的设定对基准模型进行拓展,并应用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解释。近年来基于交流的内生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的探索丰富了分析增长问题的维度,建构并巩固了增长理论的微观基础,为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工具。  相似文献   

4.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的基本问题,它关注的是人力资本的最优投资决策,本质上是投资效率问题。传统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主要从微观上对个人投资决策进行分析,而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则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个人动态投资行为进行竞争性均衡的社会福利比较。本文旨在从基本方法和研究思路上对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国外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士斌  刘良灿 《生产力研究》2007,79(23):146-147
文章综述了国外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指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建立之处的草创阶段,新增长理论阶段,和后新增长理论阶段。草创阶段发现了人力资本(教育)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增长理论阶段,着重研究人力资本和研发(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并建立了内生增长模型;后新增长理论阶段,主要是对新增长理论的检验和修订,并试图建立新的增长模型。最后,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浅析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庆红 《经济师》2003,(10):11-13
许多教育经济理论从不同角度已经证明 :教育具有经济价值 ,其宏观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那么教育是通过什么路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呢 ?文章沿着资源配置和资源有效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思路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以发现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杨玥 《经济研究导刊》2013,(24):9-11,36
当今社会,信息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毋庸置疑。宏观层面,无论是对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改善,还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孕育的新产业和新发展,信息产业以种种方式拉动着经济增长;微观层面,信息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引发了新的供求关系,与传统的制造业产品不同,价格不再是决定产品销售情况的最重要因素,技术含量、个性化等新的需求越来越得到重视,从而促进了信息产业的产品创新。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信息生产力的经济贡献机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常态理解,通过建立包含三部门的动态博弈模型,结合微观视角与宏观机制分析了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并提出相关结论,然后选取1952~2013年数据,运用ARDL—ECM边界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检验所得结论,结果表明:单独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而协同技术创新对经济促进作用显著,但弱于单独的技术创新作用;知识与创新短期内对经济促进作用不显著,其外部性发挥需要门槛积累。  相似文献   

9.
干中学、低成本竞争和增长路径转变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已经成为了共识,但大多数分析限于宏观分析,缺少对微观行为的机理讨论。本文从分析“干中学”的演进机制入手,得出了赶超型的供给曲线,然后针对“干中学”引起的套利型一哄而起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加以探讨,从理论和典型事实上理解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演进机制和技术要素组合方式,最后提出了通过供给政策和深化市场改革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杰  陆凤存 《经济师》2006,(1):37-38
新经济增长理论是21世纪80年代以后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考虑了技术作为经济系统内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研发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文章通过对新增长理论的介绍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说明新增长理论的理论适用性和解释力,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