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卓 《科技与企业》2014,(11):174-174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加剧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制度性因素,并通过对国外及香港地区相关制度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制度性调控的建议,即一方面要运用经济手段对住房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另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住房供应制度,坚持住房有分异,分异有尺度,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钱瑛瑛  刘婵 《上海房地》2009,(11):18-20
引言 城市各阶层收入差距加剧了不同阶层居住空间的分异。保障住房作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往往在忽视合理空间布局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与阶层分化。笔者基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理论对上海保障住房空间布局的历史形成及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布局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居住空间分异动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中西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动因不同.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动因.  相似文献   

6.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住房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汪洁 《城市问题》2001,(6):42-44
在城市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随着旧的住房分配制度的瓦解和住房商品市场充分的发展,社会成员居住水平的差异不断拉大.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城市低收入者和贫困阶层的住房权益如何实施社会保障,应当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将从建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意义出发,概略地探讨住房保障与住房制度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建立我国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7.
浦东新区的极化开发形成了区际迁移和省际迁移两股人口迁入流.由于来源地不同,他们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行职业、收入和居住等方面形成了分异现象,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社区重构、社会极化和社会矛盾等问题.劳动力市场分层响应和城市生态位势空间响应是迁入人口分异的主要响应机理.迁入人口的分异问题会影响浦东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居委会空间单元为基础,从房权视角切入研究在经济转型新时期上海市住房空间的分异格局及其影响机制。通过构建房权指数、差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并分别从城市整体、中心城区与郊区三个空间尺度下,系统性掌握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性特征。研究发现近十年上海市房权分异程度略有上升,特别是中心城区内环至中环间房权指数较高,其印证了郊区化对于居住空间的重构影响,另外中心城区差异指数低于外围地区,而其隔离指数高于外围地区。在影响机制方面,研究发现城市社会分层结构明显,在中心城区房权分异主要受到制度与市场因素的制约,外围地区由于市场制约性降低,个人选择影响增加,而制度因素影响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9.
促进居住融和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城市普遍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在此过程中,保障性住房所采取的集中建设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为避免低收入群体过度集聚和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本文提出保障性住房应以促进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居住融和为目标,采用与普通商品住房混合建设的方式,并从土地供给、住宅设计和社区建设方面提出了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研究对象,使用街道层面的人口数据,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区位熵揭示流动人口居住分异格局;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讨流动人口居住分异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分布具有空间集聚性,城市近郊区是主要集聚地,深圳集聚效应最强;制度、市场经济、住房和个人及家庭特征4类影响因子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广州、深圳影响机制相同,北京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制度因子对上海、广州、深圳贡献程度最高,市场经济因子对北京贡献程度最高;影响因子在城市中存在非均衡性作用,发展滞后或行政区划较独立的区县,与其他城区相比,影响机制显著不同;制度和市场经济因子对居住分异交互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户口、迁移与居住分异——以武汉为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程度很低.转型期间快速的城市化和住房的市场化导致了大量人口的迁移迁居,使原来相对均质的单位社区转变为多元的、异质的城市空间,各种新型社区如破旧的移民社区和富有的门禁社区也都应运而生.城市的居住分异日益明显,居住区位也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根据武汉市2000年人口普查0.1%按户抽样数据,将市区人口分为市内未迁居居民、市内迁居居民、市外永久移民和市外暂时移民,从户口、迁移迁居和居住的关系分析不同人群在城市中的居住区位及分异状况.与西方城市相比,武汉市区目前的居住分异和隔离程度不高,但各分区的居住隔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特定人群在城市某些区位的分畀隔离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各类人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立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此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房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对有效解决我国城市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在多元经济学范式下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结合住房和住房市场的特性,探寻社会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规则:市场与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边界,构建了住房领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下,探讨我国城市住房问题求解的思路及对策:完善住房市场、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挥“第三方”的作用,促进我国住房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10年组织的浙江10个县(市、区)农户和官员问卷调研,描述浙江宅基地与农房产权管理现状,论述各地宅基地与农房产权制度改革实践探索情况,并分析宅基地与农房产权制度改革需求和方向。调查分析表明,当前各地宅基地与产权管理现状差异较大,农户和官员对宅基地与产权制度改革需求较大。建议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宅基地与农房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4.
预算定额是确定单位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单价的基价,在按定额计价模式的条件下,它体现了国家、建设单位(业主)和建筑施工企业(承包商)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因此,文章探讨了装饰工程预算定额的用途、编制要求及其应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分配体制的转型,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住房的不平等状况。基于2002年和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的住户调查数据,本文从住房面积和房产价值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不平等的总体状况。研究发现,在住房市场化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从财产所有权上的住房均等化有所提升,家庭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均居住面积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却进一步扩大。房产价值的不平等分析表明,虽然这一时期居民的住房财富高速增长,但城乡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房产差距都急剧扩大。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考察住房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区域差异、收入差异和人力资本是造成居民房产价值分布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成功地由住房实物分配的福利体制转向了住房配置货币化的市场模式,客观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通过回顾这一历程发现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居住质量、提高了住房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体系,但也存在改革目标与改革手段混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突出、住房不公平程度加剧、社会为住房改革付出沉重代价和市场化程度过度的偏差。最后提出综合制定房地产政策并实行普通商品住宅限价限购、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政府加强住房消费引导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小额信贷的研究与实践,描述了目前城市农民工住房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借鉴小额信贷在国内外的发展模式,扶助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通过对比不同行业就业条件下的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经过合理假设,设计出一个扶助解决城市农民工就业地居住问题的实验性住房小额信贷模式,并就模式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Housing nationalization as a solution to urban inequalities has a long history in European social though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using nationalization in a state-socialist context. Using a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and relying on recently released archival material about housing in 1950s Romania, I argue that nationalization may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type of urban process. Nationalization raised the occupancy rate and intensified the usage of existing housing, desegregated centrally located neighborhoods, turned some residential space into office space for state institutions, facilitate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existing housing stock and gradually produced a socialist gentry. Aside from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state-socialist nationalizations from the same period, Romanian nationalization resembled the housing policies of other statist regimes. The data also suggest that, even in the context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the state is a sum of multiple, often diverging projects, rather than a coherent actor.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住房的属性,指出单纯依靠市场提供住房必定产生负外部性,而这些负外部性的消除有赖于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提供。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提供以集中供应为主,这种模式导致了提供的不公平、无效率以及资源浪费、居住空间分异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提供应以强制配建为主,集中供应为辅。本文提出保障性住房提供的强制性指标配建模式,并对现阶段实施该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该模式的实际运作进行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